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语调凹性
预期管理
文本分析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符合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方向,是构建未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联合国提出SDGs、我国向世界作出“双碳”承诺以及全球性疫情大流行等热点事件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透明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不断内化社会目标。在政府的长期催化作用下,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信息质量上仍暴露出许多缺陷。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和崩盘风险;但也有学者指出,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法规不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成为了管理层隐藏负面消息的新式工具。由此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目的和模式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权变性的特点。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均不存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内容建立在企业自由裁量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本身存在模糊性,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上具有相比于其他披露更高的裁量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真实的社会责任绩效,成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关注点。然而,目前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管理层动机进行探索的研究仍相对缺少。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技术计算出社会责任报告语调,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报告语调与财务业绩表现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社会责任报告语调在未达到期望业绩阈值时报告语调与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在达到期望业绩阈值时两者转而呈现负相关,本文称其为社会责任报告语调“凹性”现象。该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借助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本文认为语调“凹性”现象反映了管理层的预期管理动机。具体来说,当实际业绩低于期望业绩时,投资者处于损失区间,管理层可能会以更加积极的信息尽可能减少投资者的损失感受。而当实际业绩达到期望业绩阈值时,投资者处于利得区间,管理层的重点转移到维持当前的业绩水平以及未来的成长性,他们会更加考虑投资者对于未来可能的损失感受,更谨慎地使用积极修辞以避免过度炒作股价。当未达到期望盈余时管理层希望通过积极的语调强化投资者的利好预期,但当达到或超过预期盈余时管理层的叙述目的具有根本性变化,即管理者试图降低积极语调淡化超过一定阈值的积极表现以避免外界对未来表现产生过高期望。因此,这种风险偏好反转导致社会责任报告语调与业绩变化的关系在期望盈余阈值附近存在“凹性”现象。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探究了已有研究中常见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他文本特征,包括语调分散度、语气确定性和前瞻性。回归结果表明,以上文本特征均在期望财务业绩阈值附近同样呈现“凹性”现象,与语调“凹性”存在一致的心理理论解释,不仅增强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同时为分析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本文理论分析的基础在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重要的。在过去很长时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向被视为“廉价交谈”,因此本文必须回应这一现实状况。本文构建了衡量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模板化程度的指标,研究发现管理层对社会责任报告语调的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模板化程度更低,即增量信息更高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说明管理层有意识地选择是否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操纵工具,这与本文的分析逻辑是一致的。最后,本文进行了多组横截面分析。结论表明,国有股比例较高、境外交叉上市以及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社会责任报告语调的预期管理策略。作为社会责任报告区别于其他公司披露的鲜明特点,本研究为“报喜不报忧”提供了合法性动机以外的解释,有助于增进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行为的理解,同时本文丰富了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机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且为信息使用者分析和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