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控股股东
股权质押
企业社会责任
融资约束
高管薪酬激励
摘要: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普遍采用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形成了控股股东“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给予控股股东对企业较强的控制权、话语权,但是控股股东拥有绝对优势的控制权也给予了其牟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和机会,而股权质押正是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绝佳方式。
截止2022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质押股份总数超过4000亿,占总股数的5.22%,质押规模参考市值达到了3.2万亿元。股权质押是指出质人质押其所持有的股票向质权人融入资金的融资方式,一方面,股权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流通,股价能反映股权价值,因此股权质押具有股票权属清晰、透明度高、流动性强等优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另一方面,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仍享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可利用其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的绝对话语权牟取控制权私利。因此股权质押融资获取贷款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广泛认可,但若股价出现下行情况,被质押的股权存在平仓风险,进而控股股东担忧潜在股价下跌带来的私人财富缩水风险、控制权转移风险。另外,社会责任的投入可以彰显企业整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那是否会因为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并利用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影响,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控股股东质押股份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如由王忠军兄弟控制的“华谊兄弟”还会有较优的社会责任表现呢?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目前对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研究大多关注的对公司价值、决策影响,而较少从社会责任履行的视角入手,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偏向宏观视角,而忽略了个体在这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控股股东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影响。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第二类代理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检验法,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研究这一关系背后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效应。
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抑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且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会显著下降;(2)融资约束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更加抑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3)高管薪酬激励弱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利影响;(4)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社会责任抑制作用更明显。经过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三个视角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监管部门要完善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制度;(2)上市公司要增加内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对高管激励等内部治理手段约束控股股东的恶意行为;(3)外部利益相关者要增强长期意识,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纳入投资决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