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风险承担
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
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和ESG逐渐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热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二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基础理论也开始得到重视。在2019年的“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上,两百多家全球知名企业CEO签署了《公司的目的》的宣言。该宣言强调除在维护股东利益外,企业也应该提升员工待遇和支持员工教育培训,做可持续的业务来保护环境,公平且合乎道德地对待合作的供应商。这些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共同支持“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吗?与此同时,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各种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宏观环境中,后疫情时代的“风险承担”议题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文献颇多,但鲜有文献关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2022年4月9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上市公司要着力提升“五种能力”,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其中第四种能力则是增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本文基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导向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利益相关者掌握着企业所需的资源,可以控制企业的战略实施,进而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而激进的风险投资策略可能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因此,当企业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这一特点被广而告之,或是企业的资源有限,又或是企业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纳入绩效考评时,经理人会更加愿意迎合利益相关者的偏好,采取保守投资策略,表现为风险承担水平降低。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官网、企业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公开资料,收集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文本,构建“利益相关者关注度”变量,来探究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相比于不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有着更低的风险承担水平,意味着企业通过迎合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偏好,采取保守投资策略最终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2)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媒体关注度越高、营商环境越差以及商业信用越高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导向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作用越强,说明企业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这一特点通过媒体报道被利益相关者知晓后,在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中或是使用较多商业信用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为通过绩效考核时,利益相关者导向企业会更加倾向于保守投资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3)从作用机制来看,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会显著降低诉讼风险,最终带来风险承担水平的降低,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导向会通过降低诉讼风险来维持一个平稳的经营环境,进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4)从经济后果来看,利益相关者导向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异常风险承担水平,主要表现为过度风险承担水平的显著降低,同时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会显著降低企业价值,说明虽然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能够提升企业价值,但重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已经拥有了适度的风险承担水平,此时若继续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则变为过度的风险承担,反而会降低企业价值。为了验证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使用更多不同文献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度量指标来替换被解释变量,结果依然稳健;(2)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来控制企业特性之间的不可比性,排除企业自身特质导致的结果差异,结果依然稳健;(3)使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如下:(1)从企业文化视角切入,创新性地采用企业文化文本中提及的利益相关者种类数总和作为利益相关者关注度的代理变量,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度量方法;(2)现有文献大多认为风险承担对企业价值和生产率的提升甚至是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本文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导向企业已经拥有适度的风险承担水平,若将其继续提高则会变为过度的风险承担,反而会降低企业价值,因此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并非越高越好,这为风险承担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站在企业的角度研究关注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为利益相关者导向影响企业风险决策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同时也丰富了风险承担领域的文献。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就上市公司而言,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并及时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2)就监管机构而言,应该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3)就利益相关者而言,应该利用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渠道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