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业精准扶贫
企业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
资源基础
摘要:
消除贫困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产业精准扶贫则是我国当前扶贫战略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扶贫的同时强调精准性及持续性。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产业精准扶贫可以将贫困地区的发展纳入企业当下的产业链中,通过强化扶贫资源的专用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实现产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的良性积累,利用多元化的市场化手段和多方位的监管体系,来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是巩固扶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创造市场活力的长效扶贫机制。
企业作为我国扶贫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其扶贫行为便是响应了企业外部各种社会成员的不同利益诉求.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资源转移的社会交换,达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从各种渠道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在国家和政府多年的约束和宣导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在逐步走向常态化。
社会的发展是要致力于共同富裕的,企业始终不是慈善机构。在企业参与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如何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让主要参与主体之一的企业也从中创造共同价值,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
对于企业而言,在产业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声誉资源及政府资源等有价值的,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稀缺资源,因此可以在资源的获取上取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及绩效水平。然而,资源的获取并不是单向的赠与或索取,而是通过利益关联方对彼此资源的社会交换所达成的。企业得到了扶贫地区有形及无形的资源,也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和生产要素。同时,资源是静止的,需要通过生产运作才能转换为经济收益。不同的企业对资源的获取、利用与整合的能力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就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还是针对通过产业进行扶贫的扶贫效果、扶贫形式、扶贫机制以及扶贫动机上展开的讨论,针对于其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就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观和社会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讨论。同时,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年报信息以及产业精准扶贫信息,以2016年至2021年我国A股市场中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这部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特征,以产权性质、企业冗余资源状况以及行业竞争程度的角度分别讨论其对产业精准扶贫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与技术,以生产要素的相互交换为基础,通过产业精准扶贫的投入,获取扶贫地区与当地政府具有异质性和价值性的资源并进行整合,以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突破发展局限、优化资源配置及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特征的分类研究中得到结论: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有动力去转化与整合扶贫资源,企业绩效的提升更为显著;冗余资源能够发挥企业剩余生产力的作用,降低扶贫成本,从而对产业精准扶贫和企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行业竞争程度越低的企业能分配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在进行资源的社会交换时能力也越强,能更好地整合利用扶贫资源,因此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也更好。
最后,鉴于全文的分析和探讨,本文针对我国的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对政府和企业的相关优化建议,例如如何加强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优化产业的选择、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
综上所述,本文的贡献在于将产业精准扶贫纳入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中来,从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角度,对产业精准扶贫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试图扭转企业对扶贫工作的看法,调动我国企业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为深化我国扶贫改革以及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以及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