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金融化
金融资产
融资约束
摘要: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金融业在发达经济体中跻身支柱行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积累,提高了资本利润率,同时又强化了金融力量,将“金融化”推至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地位。与传统金融理论强调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同,“金融化”不仅显示微观金融机构的扩张行为,更反映经济增长的重心由生产领域逐渐转移到金融领域这一趋势。
全球化带来的精细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能深度融合到全球产业链中。我国作为转轨经济国家典型代表,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最大制造中心,这也使我国受到全球金融化浪潮波及和影响。近十年来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来看,我国“泛金融业”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扩张过程,这与实体经济部门的收缩和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实体经济作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脱离实体产业发展的经济、金融繁荣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引导金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润滑剂作用、避免过度金融化“挤出”实体经济、防范经济过度“脱实向虚”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支柱和重要力量。我国当前正处于企业社会责任接轨现代管理实践的关键时期,企业以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推动现代化社会治理,其本质目标是创造多维度的社会共享价值。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开始愈发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以应对人类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本文以企业金融化为研究主题,选取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研究视角的切入点,从治理效应和代理效应两个路径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对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的有效机制,还是掩盖委托代理问题的隐蔽工具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具体来说,本文以我国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企业金融化动机,在此基础上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制。此后,进一步从微观财务视角验证企业金融化动机,并考察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首先,从宏观经济周期和宏观货币环境视角看,我国非金融类企业金融化存在“蓄水池”和“投资替代”两种动机,其中“蓄水池”动机占主导。同时,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类别特征来看,企业配置现金和流动性金融资产主要出于“蓄水池”动机,而企业持有长期金融资产或投资房地产的“投资替代”动机更明显。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治理效应,会促进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具体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提高企业声誉路径促进企业优化内部治理,增强以预防性储蓄为主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然后,企业社会责任会加强企业金融化的“蓄水池”动机,区分金融资产类型后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加强了配置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最后,对企业社会责任分维度检验,发现股东责任会加强金融化的“投资替代”动机;员工责任、供应商和消费者权益责任以及环境责任均会加强金融化服务实体的“蓄水池”动机;公益责任对企业金融化无显著影响。
(2)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改善企业内外信息环境并提升企业声誉,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在企业融资约束减轻时,企业会增加金融资产配置。区分金融资产类别,同样发现企业融资约束缓解后,会持有更多现金或短期金融资产进行预防性储蓄,而非持有长期投资性金融资产。此外,本文还发现,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金融化“蓄水池”动机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结论对宏观经济、货币环境一定时,企业金融化的微观动机进行了有益补充。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资本成本和融资规模的影响,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显著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同时显著提升债务融资规模,更好发挥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
(3)首先,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在非国有、低股权集中度、业绩下滑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效应更为明显,对“蓄水池”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其次,我国非金融类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为“反哺效应”而非“挤出效应”,即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实体企业未来主营业绩越好。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企业金融化对实体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流动性金融资产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推动企业创新并缓解经营性现金流不足,产生“反哺效应”显著;长期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类投资则容易“挤出”实体经营投资,进而降低企业主业业绩。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了我国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治理效应,而非代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