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加速折旧政策
期限错配
技能结构
绿色创新
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政策目标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一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改革举措。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攻坚期、新冠疫情冲击修复期叠加的背景下,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这一呼吁能否落地应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有政策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引导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考察我国原有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金融安全、人力资本积累、科技创新和社会福利四个维度解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再依次对应研究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绿色创新和社会责任履行四大企业行为的影响。
加速折旧政策具有明显的投融资属性。本文第4章首先深入考察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的影响,既囊括政策投资、融资效应,又能识别政策背后潜藏的财务风险。理论方面,本文基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被动错配理论阐释了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政策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研究证实:第一,政策加剧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这主要是因为政策具有投资激励作用,而企业被动选择“短债长用”策略,以短期负债为政策引致的长期投资融资。第二,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盈利企业、风险偏好较强的企业、信息透明度较差的企业、所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低的企业。第三,长期融资能力越弱,政策效果越明显;投融资期限错配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支持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被动错配理论。第四,投融资期限错配会加剧企业风险,政策也显著增加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考虑到资本和劳动要素市场联动,本文第5章建立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直接反映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并考虑企业盈利、融资约束和税收遵从程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表明,在资本-技能互补时,政策能提高企业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促进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同时,政策效果在盈利企业、融资约束强、税收遵从度高的企业更为明显。实证分析充分验证了上述理论推理。此外,本文还通过测算技能、非技能劳动力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等方法直接和间接证明了资本-技能互补假设,也证实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劳动保护制度逐步完善是政策实施后非技能劳动力需求未出现明显下降的原因。
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对应着企业人力资本积累,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本文第6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研究、评估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加速折旧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绿色投资成本、吸引企业进入而强化市场竞争,最终提高企业绿色创新产出(绿色专利申请数量)。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强化政策效果,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越强,政策效果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主要促进实质性绿色创新、自主绿色创新和源头管控型绿色创新;政策会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强度;绿色创新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弹性估计和成本收益分析表明,资本税后成本每下降1%,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将上升约3%;提高1个绿色专利申请的减税成本约为152万元。
作为绿色创新话题的延伸,本文第7章评估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影响,借以综合反映政策在促进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责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加速折旧政策明显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第二,从企业社会责任分项指标看,政策主要推动企业对员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和环境履责。第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媒体监督、强化市场竞争是政策效果背后的理论机制,前者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资源支持,后两者则为企业提供了履责动力。第四,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面临较强融资约束、受到更多媒体关注和面临更强市场竞争的企业当中,强化了前述机制讨论。第五,公司治理水平会强化政策效应,说明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实践不太可能是一种“粉饰门面”的非理性行为而是一项审慎的长期策略。第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再次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发现,加速折旧政策在促进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绿色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一定“副作用”,加剧财务风险。这为判断原有政策是否实现其既定目标以及后续是否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构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具体而言,适时扩大加速折旧政策实施范围是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策,但想要更加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效果同时规避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还需进行相关体系建设和配套措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