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ESG评级
银行借款成本
组织环境履责合法性
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
ESG评级(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兴来自第三方的监管评级,从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界定和衡量,以评级的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更加直观的量化,综合了多方数据进行考量,对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极具参考性。我国目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同时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环境保护及治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企业社会责任由此得以体现。绿色生产经营在近些年越发成为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要素,企业若是不关注于绿色转型升级,将失错失高质量发展机会。为了助力及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以及发展,金融行业也紧跟国家政策,在政策对绿色项目及企业的倾斜的态度下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且这个现象更多体现在社会金融力量。银行借贷是社会金融力量助力企业发展最重要来源之一,借贷成本的高低反映出银行对于企业的目前经营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度,同时可以反映出来社会金融力量对于企业绿色行为、绿色转型等等行为的态度。那么,ESG评级作为来自市场监管的外来冲击,以评级的方式衡量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企业的银行借款成本?
同时,组织合法性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环境履责的组织合法性是一种来自于政府的硬性监管,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种具有政府公信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参考,对企业的投资者投资态度产生影响。在目前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下,来自于环境履责层面的组织合法性是否会对企业的银行借款成本产生影响?相比于来自政府的硬监管而言,以ESG为代表的来自市场的软监管更加综合地参考了企业在经营市场上的表现,且更具活力与灵活性。来自于政府与环境相关的规制及政策的硬监管,组织合法性是否会作为调节变量影响ESG评级与企业的银行借款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金融资金的配置情况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推出来如何对社会金融资金的配置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控安排,从而影响到企业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态度,影响到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这样的关系反映了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经典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衡量确定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采用来自于2013-2022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ESG评级越高,企业银行借款成本越低;(2)组织环境履责合法性状态越高,银行借款成本越低;(3)企业的环境履责合法性状态,在ESG评级对银行借款成本的负向作用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银行作为私有债权人在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优势及其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关联性。在信贷关系发生的前后,银行在获取相关咨询与资金的营运管理上具有其优势。在当下环境中,数据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在信贷关系中的信息披露力度仍需加强,以凸显其价值。本文在研究中发现,银行以其在信息获取以及资金监管等方面的优势,会对企业积极释放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有所反应,特别是在如今强调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政策下,此关系更为显著,即企业能通过改善自身环境履责的状态,降低较低ESG评级对企业的银行借款成本的消极影响。
本研究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为银行信贷领域如何有效支持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制度,进而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显示,企业ESG评级高低会对银行借款成本高低产生负相关影响,企业组织环境履责合法性状态对银行借款成本呈负相关关系,且企业的组织环境履责合法性状对ESG评级和银行借款成本间的负相关关系起调节作用。通过银行信贷层面的支持,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制度在促进资金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主要呈现出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两种形式,这两种披露行为共同构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这一独特背景为深入探讨强制要求下和自愿态度下的不同环境责任状态对资本资金市场的配置效率及未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机遇。通过系统研究这一制度框架下的信息披露实践,本研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信息披露政策对资本市场运行的深层影响,为优化资金配置、提升市场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未来,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已上升为党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及资金配置效率的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制度的强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而引导市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