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脱耦
责任竞争力
合规响应
责任创新能力
制度压力
摘要:
由于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媒体、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均期望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这使得实施社会责任活动成为企业获取合法性、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自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提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实施社会责任活动,并逐渐选择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然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现状还存在较大挑战。仍然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对外披露相关信息,一些企业甚至为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利益相关者好感,选择过度夸大其社会责任行为或隐瞒不负责任行为。这些被视为CSR脱耦的行为带来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环境问题解决。由此,CSR脱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脱耦的形成原因,有关如何治理CSR脱耦的研究仍然有限。另外,这些研究还忽略了不同行业之间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的差异性。因此,研究CSR脱耦的治理机制和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对现有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为了弥补现有CSR脱耦研究的缺失,本研究以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结合多案例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来探究CSR脱耦治理机制,并将其分为三个子问题:(1)哪些因素会影响CSR脱耦治理绩效?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如何?(2)CSR脱耦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和作用强度如何?(3)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行业差异?
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以上三个理论进行了回顾,并系统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脱耦、合规响应和责任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分析和评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其次,参考多案例分析的研究原则和基本过程,选取了四家典型企业,并依据程序化扎根对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提炼出核心构念并构建出包含外生治理机制和内生治理机制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脱耦双重治理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现有文献提出了相应研究假设并利用问卷调研来收集数据。在定量分析中,先利用所收集的总样本数据对两个治理机制分别进行假设检验以获得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研究结果,再分别用农林牧渔业数据和制造业数据检验研究假设是否得到支持。最后,讨论变量间关系,并对比不同治理机制、不同行业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差异,为CSR脱耦提供理论贡献和治理建议。
经过对CSR脱耦治理机制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CSR脱耦治理存在外生治理和内生治理两个。外生治理机制中的影响因素包含制度压力、合规响应、管理者CSR意识和竞争者CSR威胁,其中制度压力包含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两个维度,合规响应包含合规审查与合规培训两个维度。内生治理机制中的影响因素包含责任创新能力、责任竞争力、公众CSR意识和竞争强度,其中责任创新能力包含责任管理创新与责任产品创新,责任竞争力包含顾客认同与社会价值差异。(2)制度压力主要通过合规响应影响CSR脱耦治理绩效,责任创新能力可以直接或通过责任竞争力影响CSR脱耦治理绩效,合规响应和责任竞争力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调节变量的作用仅在部分路径显著。(3)在治理CSR脱耦问题时,同样的治理机制在不同行业中存在效果差异,主要体现在合规响应和责任竞争力的间接作用差异,以及管理者CSR意识、竞争者CSR威胁、公众CSR意识以及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差异。(4)相较于外生治理方式,内生治理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披露的主动性,促进其采取责任行动的长期性。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与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比较,发现主要研究贡献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构建CSR脱耦双重治理框架并对不同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弥补了现有文献中关于如何通过CSR内生动力来降低脱耦的研究缺陷,拓展了对CSR脱耦不同治理路径及其差异的认识,丰富了CSR脱耦研究中有关行业差异的理论成果;(2)将责任竞争力概念引入企业层面,丰富了CSR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拓展了源于社会责任的竞争力的作用范围,揭示了如何在相互冲突的指令中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社会责任;(3)通过延伸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丰富了企业能力的提升路径,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场景,既为后续针对责任创新结果的研究打下基础,也为全面理解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作出了贡献;(4)通过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特征揭示了企业应对外部制度压力的决策过程和根本动因,深化了政府政策、媒体监督和公众意识等不同形式制度的作用方式和效果,拓展了制度理论在CSR领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