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保险法
民营上市企业
现金资产管理
双重差分法
摘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优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其产权及企业家的权益、以及推动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地识别和分析那些影响民营上市企业财务困境的关键因素,进而帮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可持续与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这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具有实践上的深远意义。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在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民营上市企业的健康发展,更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企业财务危机不仅对企业的正常运作构成威胁,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作为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在应对突发事件、满足短期财务需求、减少流动性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不仅是避免财务危机的关键,也是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对于民营上市企业来说,有效的现金持有策略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企业流动性、规避经营风险、保护相关者权益等,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一系列持续而复杂的社会保险体系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企业作为社会保障缴费的主体,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缴费负担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这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构成了考验,也促使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进行重新评估。这些改革对企业经营策略,特别是金融决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目前,关于劳动力政策对中国企业流动性管理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劳动合同法(LC)上,而非社会保险法(SIL)。与劳动合同法不同,社会保险法更加强调企业和员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这是由国家机构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费用作为直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负担。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社会保险缴费与企业在投资决策、劳动力雇佣和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关系,但关于社会保险费用对企业流动性管理影响的研究仍然不足。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可帮助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企业经营的具体影响,以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许红梅和李春涛(2020年)的研究,并结合《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社会保险费缴纳额的显著增加,同时被追缴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显著减少。这种变化可能会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现金管理策略,以适应增加的社会保险费用负担。另外,魏志华和夏太彪(2020年)通过分析《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历年数据发现,过去15年间,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了超过1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42%,尤其是在社会保险法实施的当年,收入增长呈现出跳跃式的结构性特点。这些发现有效地证明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效率,并有效改善了之前征缴效率低下和稽查力度不足的问题,为研究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准自然实验环境。
基于此,本文依据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财务困境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围绕社会保险缴费对民营上市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影响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深入探究预防性动机在企业现金持有决策中的角色及其重要性。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等方法,结合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借助《社会保险法》的颁布这一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了解民营企业在制度环境变化下的现金管理行为提供新的见解。本文构建的假设是:《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可能导致企业增加现金持有量。这一假设的逻辑在于,《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要求,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鉴于工资的黏性特征,企业难以将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完全转移给员工,这导致企业的经营灵活性降低和经营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引发财务困境。因此,出于预防性考虑,企业可能会选择增加现金储备。
结合全文内容,本文有如下研究发现:对于民营上市企业而言,(1)《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其对劳动力的高依赖性,面对社会保险费用增加时,更倾向于增加现金储备以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和支付义务。(2)这一效应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在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企业更依赖于法律保护来维护其权益,因此《社会保险法》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样,劳动密集型行业、非成长期企业、规模较小以及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由于其对外部财务环境的敏感性更高,因此这些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对《社会保险法》的响应更为敏感。(3)《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还对就业和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这表明,尽管社会保险费用的增加可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财务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