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重绩效均衡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验证据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即是人们从经济上量的需求,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微观层面,企业因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与此同时企业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又离不开良好的资源环境支撑。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决定了单纯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攸关方以及环境权益的企业无法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尊重股东利益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企业应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扩大了企业责任的范围,使企业从失衡的责任观向均衡的责任观转变。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倡导企业善待利益相关方及环境的有利思想武器,然而对于企业应如何履行自身责任这一现实问题,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未给予清晰的答案。已有学者提出的三重底线或三重绩效观点确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但仅仅依靠底线责任无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脱钩的问题,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动力。本文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重绩效均衡思想。三重绩效均衡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要求企业以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式,主动平衡和满足股东、社会利益相关方以及自然环境的合理权益。三重绩效均衡思想契合了微观企业活动与宏观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围绕三重绩效均衡开展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及实证探究。在规范性研究方面,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视域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绩效均衡理论体系,包括三重绩效均衡的概念、模型、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在实证性研究方面,基于中国微观企业层面的大样本数据,分析了我国企业三重绩效均衡现状,并且实证检验了三重绩效均衡的动因、作用机理及影响后果。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阐述了从企业社会责任到三重绩效均衡的思想演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构筑了三重绩效均衡的思想渊源。为此,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探析,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畴以及合法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关于企业责任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关于企业负有综合责任以及超越底线责任的观点,能够弥补三重底线理论的底线思维局限。本文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优势,提出三重绩效均衡的思想。
第二构建了以三重绩效均衡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包括三重绩效均衡的理念、模型及管理体系。具体内容总结如下:首先,对三重绩效均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并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论证了三重绩效均衡的必要性。其次,构建了三重绩效均衡模型,包括理论模型、数学模型以及相应的应用原则,以此为三重绩效均衡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最后,建立了考虑三重绩效均衡的公司战略管理体系,以此服务于企业可持续管理实践。
第三建立了企业三重绩效均衡评价体系,并且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三重绩效均衡现状。对于三重绩效均衡评价方法,本文构建了三重绩效均衡的二维评价体系,包括三重绩效均衡的类型以及量化评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取得的结论如下:全样本分析发现,我国企业三重绩效均衡水平仍有待提升,并且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异质性分析发现,国企均衡表现优于非国企、成熟期和成长期企业均衡表现优于衰退期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表现出相对更优的均衡绩效、发达地区企业具有相对出色的均衡绩效。
第四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与三重绩效均衡开展了相应的实证检验。首先,本文从内部治理层面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管理及实施能够促进三重绩效均衡发展。其次,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三重绩效均衡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的环保背景及海外背景,企业层的国有产权性质及企业规模,宏观层的地区经济水平及社会信任水平,能够促进二者的正向关系。最后,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三重绩效均衡的作用后果。实证结果支持,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促进三重绩效均衡有助于企业获得更优的长期市场价值以及更低的长期经营风险。
文章的增量贡献提炼如下:首先,本文提出并构建的三重绩效均衡概念框架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有益补充,能够弥补三重底线思想的局限,为企业处理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管理理论支持;其次,本文建立的三重绩效均衡评价方法考虑了“均衡”这一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企业绩效管理与均衡发展思想相脱节的问题;再次,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数据进行的大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企业三重绩效均衡发展质量,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参考;最后,本文推理并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三重绩效均衡的作用规律,从均衡视角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有助于强调三重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