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征题材交响音乐
红色音乐
作曲技术
审美特征
摘要:
长征题材交响音乐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重要的音乐事项,亦为红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交响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标志着红色音乐开始用大型器乐形式表现重大题材,是红色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艺术成就的重要呈现方式。其创作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方针政策、相关事件和节点息息相关。4部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各具特色,表现长征历史的角度不尽相同,并在保持“宏大叙事”的记述方式,以“交响性”描绘重要历史事件和场景,注重表现情节的连贯性,借鉴文学、人声因等方面展现出不同的样态。
长征题材交响音乐作曲技术既植根于西方古典音乐传统,又深度融合民族音乐语汇。作品通过混合调性、创新结构、象征复调与多样配器等手法,将革命历史叙事转化为多层次音乐修辞。其技法既体现对西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彰显中国作曲家以音绘史的独特艺术创造,为革命历史题材交响创作提供了参考范式。作品主题材料丰富,体现出“语义性”的表达方式,部分作品将动机贯穿和主题再生,构建音乐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性。其“语义性”旋律、民族调式、装饰性旋法等赋予其民族性特征。其注重民族调式调性思维,并将不同调式混合,以长征革命历史叙事的动态进程实现多元作曲技法的创新运用。作品多以奏鸣原则、循环原则、三部性原则等结构为主体,并突破既有框架,进行了曲式结构的叙事化重构。作品中模仿、对比等复调技术大量出现,强化了斗争意象,构建出情感张力,凸显音乐戏剧性和象征性作用。作品根据不同段落场景的情绪特点进行配器,动态设计音响层次和结构,实现写景到写意的双重音色叙事。
长征题材交响音乐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与历史深度。作品以史诗性叙事重构长征历史,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提炼历史符号,实现了凝练表达;通过“悲壮性”音响、英雄形象塑造等方法,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长征题材交响音乐具有史诗性、抒情性,其特质根植于“崇高”的审美范畴,体现出“苦难——斗争——胜利”的叙事逻辑,也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相关。作品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本土化融合,通过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与革命理想的情感升华,实现客观史实与主观诗意的统一。“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创作原则,赋予其“标题性”“可解性”等表现方式。
长征题材交响音乐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身份和艺术价值。将其置于革命历史题材交响音乐、“主旋律”交响音乐、中国交响音乐中,构建出“交响化”和“中国式”的革命历史表现方式。新时代,长征题材交响音乐作为弘扬和传播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思政”等场合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也为新时代“主旋律”交响音乐创作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