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四重螺旋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径
技术追赶
产品生命周期
摘要:
在逆全球化和制造业回流的国际背景下,实现关键产业国产可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但是最近几年来,中兴受到美国制裁、华为的芯片断供,无一不说明关键核心技术不掌握,就会有被别人卡脖子的危险。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全的产业链,但是未能实现产业内循环。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市场也换不来,想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由此,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希望能够实现高端制造业的突破。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后发优势,只存在后发劣势。在科技攻关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协调好多方资源进而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如何实现技术的弯道赶超?中国的火箭产业以及技术发展也曾面临今天类似的困境,但是火箭技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达到今天的世界前列,这个成功案例对于今天面临的卡脖子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分析长征火箭技术创新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长征火箭的创新发展经验是什么,并对于当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启发。在长征火箭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航天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着伟大的事业,研究长征火箭的技术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如何利用好组织文化这种“软实力”、“软力量”来促进创新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此,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的研究方法,选择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四重螺旋理论分析长征火箭在研发期、市场的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作用演化机制。回答为什么长征火箭能够从跟跑实现领跑,以及是怎么样实现技术赶超的。研究发现:首先,长征火箭能够实现技术赶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自主创新、组建全国协作网络、广泛聚集人才等;其次,通过对长征火箭技术的研发过程以及火箭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分析,可知火箭技术创新组织方式是权变的;再次,提出长征火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动态四重螺旋模型,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前研发同盟——建立用户参与的技术更新体系——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双轮驱动格局——形成官产学公联动机制;最后,指出公众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三点实践启示:(1)适当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2)因地制宜的应用技术攻关路径。(3)尽力而为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氛围。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研究对象上,选择长征火箭的技术发展的管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发展的过程展开深入分析。(3)在研究视角上,采用四重螺旋视角来分析长征火箭技术更新背后的创新主体协作的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