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夏文化
西方和北方文化
文化因素
文化传播
摘要:
夏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直是核心与重点的问题。考古学发展之初,学界多盛行着中原中心论,立足中原环顾四周,讨论的大多是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对中原文化中其他文化因素的关注并不多,主观上认为周边文化发展程度不及中原文化。而目前无论是研究理论还是方法上,都逐渐走出了中原中心论的潜在影响,并普遍认为,任何文明的产生,特别是文明的发展与延续,都不会在绝对封闭的状态下完成,文明是文化汇聚与创新的结果。中原地区早期国家与文明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就在于夏文化强大的文化吸收能力,缘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诸多周边先进文化不断向中原地区汇聚,一方面为其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对中原地区的文化构成挑战,刺激其不断发展。随着学界对西、北方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文化繁荣的同时,相对偏远的西、北方地区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其史前聚落规模并不差于中原或南方地区,中原地区与西方、北方地区文化的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很深刻。已有不少学者对于三代时期中原文化中西、北方文化的因素进行过探讨,但重点针对夏文化时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随着近十年有关夏文化新的考古学概念的产生、资料丰富的新发掘报告的出版以及其他有关遗址的新发现,很有必要在新资料的基础上对夏文化中来自西、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进行重新的梳理,并研究清楚这些文化因素在夏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夏文化又是如何将这些吸收的文化因素进行改造和整合,这些文化因素又反映出了夏文化与西、北方地区文化怎样的关系。本文按照对夏代考古学文化三阶段的时间划分,将夏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中的西、北方文化因素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加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遗址为重点对象,从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视角梳理了夏文化中不同类别的西、北方文化因素,认为这一部分地区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青铜器、生计方式等方面。陶器方面的影响是最普遍广泛的,可分为炊器、盛储器以及饮用器等。玉器方面的影响可分为玉礼器以及玉装饰品,其中主要从河套地区通过晋南地区传入夏文化。而铜器和包括麦类作物、驯化牛羊在内的生计方式的变化,则是在公元前二千纪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由欧亚草原地区经由中国西北地区传入中原,而后被夏文化所吸收。通过对各阶段内夏文化中的西、北方文化因素进行整理分析,有利于揭示各个时间段夏文化与西、北方文化交流的程度。早期夏文化与西、北方文化的关系尚处于近距离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方式以普通群众人员间的流动或迁徙为主,西、北方地区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更大。而到了晚夏时期,伴随着夏文化的迅速崛起,二里头“国际大都城”的性质凸显,夏文化对周边文化的汇聚能力显著加强,加之不断的对外扩张,夏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显得尤为丰富,与西、北方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