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川墓地
分期
墓葬分类
墓地布局
文化因素
摘要:
马川墓地位于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马川遗址的东部,与马川遗址东西相连,是丹江库区周边迄今发现东周、秦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处公共墓地。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自1981年起便开始对马川遗址和马川墓地进行调查发掘。马川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马川墓地东周秦汉时期丧葬制度、社会状况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阐明了马川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马川墓地及其周围地区东周秦汉墓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对于马川墓地东周秦汉墓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为分期与年代。将马川墓地东周秦汉墓的发掘报告整合到一起,选取数量较多、使用时间较长、演变较为清晰、能体现墓葬特点的随葬品进行类型学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将马川墓地东周秦汉墓分为11期,年代分别为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年、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秦代至西汉初期、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初期、东汉早中期。第三章为马川墓地社会状况的变迁。首先,根据随葬器物种类及组合、墓葬形制的变化,将马川墓地东周秦汉墓墓葬的变化为分为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东汉初及东汉早中期四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以楚文化因素为主体;第二阶段秦、楚、中原文化并行,以秦文化因素为主体;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上蓄力发展而来,出现墓葬形制“第宅化”和随葬品“生活化”的趋势,丧葬观念由尚虚力向重使用转化;第四阶段新出现的陶磨、案、樽等奠器和陶鸡、狗、猪等家禽家畜的出现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其次,在前文四个变化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考古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墓地东周秦汉墓的墓葬等级、墓主身份及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第一阶段墓葬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类墓主为上士,乙类墓主为中士或下士,丙类墓主为士与平民之间的中间阶层,丁类墓主为平民;将第二阶段的墓葬分为中型、小型两类,其中小型墓葬又分为A、B、C三类,中型墓葬墓主为官吏或低等级贵族,小型墓墓主为平民,小型A类墓主为管理人员或中小地主或士阶层,小型B类墓主为富裕的平民,小型B类为中等收入的贫民;第三阶段的墓葬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墓主为低级官吏或中小地主,乙类墓主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庶民,丙类墓主为经济能力有限的庶民;将第四阶段的墓葬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墓主为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乙类墓主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庶民,丙类墓主为经济能力有限的庶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生产力的发展、礼制的松弛,秦人的进入、秦代实行的行政制度及官佚制度,西汉土地制度、王莽改制失败后的无政府状态是促使墓地东周秦汉墓墓主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墓坑面积、棺椁状况、随葬品种类及数量等构成墓葬等级差异的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自西汉中期开始,仿铜陶礼器的礼制作用逐渐减弱,有沦为日用器的趋势。周代实行的棺椁制度自战国早期开始松弛,至西汉中期在中小型墓葬中已不在使用。最后,为墓地埋葬时序及布局的变化。将墓地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墓区。在埋葬时序上,马川墓地东周秦汉墓有由南向北再转向南发展的趋势。墓地布局上,楚文化墓葬主要分布于Ⅰ墓区,秦人进入此地后享有专门的墓区。墓地存在少量的异穴合葬墓。墓区之内存在若干墓组,结合墓葬等级分类对墓葬数量较多、时代跨度较大的墓组内人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兴衰进行了分析。Ⅰ墓区1号墓组在战国中期出现社会地位最高的“上士”,新莽时期,家族中出现中小地主(或者低级官吏),到东汉没落为庶民。Ⅲ墓区1号墓组在秦代出现等级较高的官吏,西汉早期出现中小地主,西汉中期墓组开始没落,至东汉早中期,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沦落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