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混然中处
道德的形上学
基础存在论
牟宗三
海德格尔
摘要:
牟宗三用“混然中处的在者之在”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并对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提出了批评。本文由“混然中处”的结构分析出发,检讨牟氏对海氏基础存在论的批评,理解种种不同的“混然中处”,尝试探讨“人是什么”或说“人如何存在于世”的回答。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以Dasein的生存论分析为进路,Dasein的内部结构即“Da-sein”,“sein”显示与“存在”的密切关系,“Da”则“形式(地)显示”出存在的方式。牟宗三用“混然中处的在者之在”翻译“Da-sein”,基于翻译的对称性原则,“混然中处”可视为对“Da”的翻译,是对人之存在的不同诠释。“混然中处”的结构可以初描如下:其一,混然的层面:从人与世界的整体性着眼,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其二,处的层次: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是什么?其三,中处的层次:中处于什么世界?其四,混然中处的层次:人抵达混然中处后的状态或境界是什么样的?以何种方式抵达?这种“混然中处”的状态或境界的超越性何在?牟氏结合海氏思想解释“混然中处”,认为“混然”的日常状态只是一团习气,“处”是可通好坏两面的“诚中形外”,表现为虚无怖栗等生存现象,在去存在的活动中展开世界,即使能够掏空习气,也只能成就一“无家性”的有限生命,因不肯认超越性实体,世界停留在实存的层次,终究无法建立起人之真正的实有。牟氏的正面主张,乃是其道德的形上学所描述的混然中处观。在此,“处”即智的直觉,创生了属人的意义世界,人在此与世界混合无间,心外无物即是混然。良知逆觉体证自身超拔到形上的本体世界,又自我坎陷开出现象世界。人既“中处”于现象世界,也“中处”于超越的形上世界,而无限的主体境界只能经由道德实践来抵达。如果依照海氏的思路检讨牟氏,或可认为牟氏的理解存在许多错位。“混然”是日常的平均状态,“处”通过现身情态、理解、话语的方式揭示此在与世界,此在“中处”于先行打开的生存境域,也“中处”于世内存在者构成的周围世界。此在通过本真的向死存在的方式,超越现成物性与常人状态,个别化为最本己的能在,达到自由存在的混然中处之状态。海氏与牟氏的对话可以看出,二者对无限的主体境界的追求和对生命有限性的强调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海氏的混然中处观对习气侵染的深入考察和对扫除习染的方法思考,可作为先行的“破”参与到牟氏良知之“立”中,保证由良知发用的道德实践为一真实不伪的“自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