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八路军
平原游击战
小部队建设
地形改造
群众运动
摘要:
平原游击战是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4月,平原游击战首次被提出,随后在各大平原地区得到实践。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平原游击战亦遭遇了诸多困局,内部困局主要是部分领导人对平原游击战产生质疑;外部困局是自1939年起,日伪对华北地区进行了数次扫荡蚕食,平原地区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针对平原游击战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局,伴随着中共与领导人的不断摸索,逐渐探索出平原地区所区别于山地的作战方式。在部队建设上,主要是将部队化整为零,以小部队建制展开活动;在地形上,则是通过挖掘地道、开展破路、挖抗沟等对地形进行改造,将平原地形改造为“类山地”地形;在群众方面,则是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发展群众运动;同时与山区互相联结,平原与山地互为依仗,共同开展游击战争。小部队建设与政治攻势的结合,是华北平原应对日伪“扫荡”与“蚕食”的主要方法。囿于平原地区敌人扫荡过于猛烈,大部队活动难以开展,只能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小部队开展军事斗争。同时,仅仅靠武力难以与日伪匹敌,必须依靠政治上的进攻,即开展政治攻势,通过宣传、喊话等方式削减日伪的斗争意志。小部队建设与政治攻势的结合,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有效应对之策,亦是后期降低损失、扩大优势最为主要的手段。平原与山地最为明显的区别即地形的差异,在不同地形中开展游击战争,亦会采取迥异的作战方式与作战策略。高低起伏的山地便于隐藏,一望无际的平原则便于敌军作业,所以在此对比之下,山地游击战成为中共开展最为活跃并最具效果的作战方式,平原游击战则长时段的处于摸索与探究阶段,并逐渐探索出一种在区域上向山地靠拢,在斗争策略上向山地学习的斗争方法,即将广袤无垠的平原改造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类山地”地形,因此利用与改造地形便成为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的重要作战方式。在此期间,挖地道、挖掘抗沟、开展破路、开辟新区则成为平原地区改造地形、开展游击战最为常用的方法。地形改造运动的进行,既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基本财产,又推动平原游击战的顺利开展。这既增加了国家与基层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军民关系的改善。游击战争,在本质上即是群众斗争最高形式的体现。与山地游击战相比,平原游击战最为明显的一大特点即更加依靠群众,与群众的联系更为密切。于军队而言,主要是从当时的抗战形势出发,对以人为本的具体践行与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深刻理解,从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改造村政、开展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着手,维护群众所关注的切身利益,以此推动群众运动的开展;于群众而言,则主要是对军队的友好行为表示支持,拥护中共的“双拥”政策、自发组织自卫团等民间团体对抗日伪入侵,同时推动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强化,以此减轻八路军的作战负担,并使得党政军民形成“责任一体化”的发展体制。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以及作战地形差异,陆地游击战可分为平原游击战与山地游击战,两者在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建立根据地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在地形改造、游击战术、对群众的依赖程度等方面亦具备差异性,求同存异,以此凸显平原游击战的独特性。同时,平原游击战在实行过程中既总结了经验,又暴露了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平原游击战的战术思想丰富了整体游击战战略的内涵与范围。八路军平原游击战的发展历程象征了中共曲折复杂的抗争历史,折射了中共发展由弱变强、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状态。八路军开展的平原游击战,为华北平原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