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陕西甘泉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长征文化遗产廊道
GIS
摘要:
甘泉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长征文化遗产,特别是多条长征线路资源。然而,甘泉县作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的典型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有些长征线路处于目前的生态保护区或偏远地带,不适合进行规模性挖掘与旅游开发,只能根据具体遗迹和生态情况采取适宜的保护或标识;此外,随着甘泉县城镇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多条长征线路和相关遗产已经处于城镇建设核心地带而未标识,有些则需要进行线路比较和确认,使得多条长征遗产线路己经模糊乃至缺失,失去了原有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因此,需要对长征文化遗产原有路线和资源进行重新识别、评估,根据历史资源与价值、生态环境、城镇建设、适宜展示方式等多种要素的比较,在多种历史线路中进行选择和构建,合理选择甘泉段长征文化遗产廊道路线。这对于甘泉县长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长征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也具有借鉴价值。
本论文以陕西省加快推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背景,以甘泉段长征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展示为契机,面对保护和发展利用的矛盾,引入遗产廊道理念,根据其线性廊道及与自然生态环境关联紧密的特征,结合长征线路在甘泉地区具有多条路径的历史情况,通过合理的线路选择与布局,对资源点进行有效整合和廊道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长征文化遗产廊道的选线是一个多目标导向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态、经济等多种因素,并且要符合廊道使用者潜在的游憩行为活动。传统的文化遗产廊道规划模式通常只基于单一因素分析结果进行选线,存在一些不足。为了科学地实现长征文化廊道的构建,本文尝试将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应用于长征文化遗产廊道的选线中。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化遗产廊道选线研究和生态网络的构建中,MCR模型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可以用于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划分和遗产廊道的选线和规划;MCR模型可以通过GIS和RS技术改进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并选取合适的阻力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合理的廊道选线。
本文针对甘泉县长征文化遗产资源孤立、地理环境复杂、开放空间沟通不畅等特点,运用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完成了甘泉段长征文化遗产廊道的选线研究。通过对廊道建设的资源可达性、生态适宜性、设施覆盖度进行了多因子叠加分析,运用MCR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出研究区域廊道使用者的游憩成本。在识别廊道建设的关键区域和潜在线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最终得出了参数化的潜在廊道选线结果。
本研究探索了数字技术在廊道规划中的应用,通过MCR模型模拟廊道作为人类水平游憩活动的载体,克服了传统文化遗产廊道选线模式中单一依赖垂直过程的局限,为科学制定长征文化遗产廊道路线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长征文化遗产廊道进行分级分类,进而得出甘泉段文化遗产廊道体系多种级别、多种类型的空间结构,提出了相关构建策略。研究结果丰富了文化遗产廊道的研究对象,长征文化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的结果可以细致地描述文化廊道的空间等级和功能特性,对于甘泉县的旅游线路规划以及遗产整体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