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末
江苏巡抚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摘要:
在清末大变局之下,江苏巡抚群体具有多数拥有进士高等学衔、满汉均衡、迁调频繁居于全国首位、任期时间极端短暂的特征。造成此种特征的原因在于清末政局变化剧烈,而江苏巡抚为要职,易受政局牵动。
在变局之下,从江苏巡抚与清廷、两江总督、江苏士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江苏巡抚的权力呈现出势微的特征。江苏巡抚遵照清廷的旨意在巡抚衙门实行幕职分科治事和设立会议厅实行合议制。江苏巡抚统率两司的格局变为江苏巡抚与中央各部共辖四司两道的格局,其总览独断江苏苏属地区的权力受到限制。江苏巡抚与清政府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听命到不满再到抗争的演变轨迹。清廷在江苏苏州设立江苏巡抚就有让其与南京的两江总督互相制衡的用意。然而,在变局之下,双方交集更加密切,政务纷繁复杂,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以融洽为主,偶有矛盾,江苏巡抚已处于弱势地位,尽可能避让两江总督,其已经无法制衡两江总督。江苏地区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受变局影响,士绅力量愈加强大,江苏巡抚对其尽可能给予尊重,避免双方关系恶化。
为了应对变局,江苏巡抚秉承清廷旨意,在新时期承担起新责任。对于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兴学、练兵、巡警三大新政,历届江苏巡抚都重点关注,使得苏属新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江苏巡抚更迭频繁等原因的影响使得新政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甚至与清廷希望通过新政实现自身统治巩固的愿望背道而驰。在推行咨议局与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江苏巡抚对其表现出积极与欢迎的态度,在江苏巡抚的督导下,江苏苏属的地方自治与咨议局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位列全国前茅,而且江苏巡抚与江苏咨议局的相处状态融洽,这与全国各省督抚与咨议局关系紧张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江苏巡抚开明的一面。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江苏巡抚程德全一面履行保境安民的职责,努力维持地方治安与市面稳定,防止经济崩溃,避免了东南财赋之地受到战乱影响。一面不断上书规劝清政府施行真立宪,在多次规劝无果,苏属地区即将遭受战火时,他在苏属士绅以及新军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借助巡抚的权威稳定了苏属地区局势,并亲自带兵攻下南京,这对革命全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国的诞生。
在清末大变局之下,虽然江苏巡抚的权势下降,但江苏巡抚一职依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