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植物命名
概念转喻
英汉对比
文化因素
摘要:
命名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与探索,是事物概念化与词汇化的直观反映。人们通过感官体验与心智活动认知并命名新事物,旨在对其进行标识与记录。作为植物的符号表征,植物名称是外界探知植物的认知起点与心智入口。植物命名研究历史悠久,是语言学中名物研究的重要分支,然早期相关研究以写性为主,聚焦命名构成与原则,鲜有涉足命名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探究。植物命名乃人类创造性思维之突显,连接语言与现实,故揭示其命名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至关重要。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能为多种语言现象供认知阐释。因转喻根植于个体涉身体验,学界素来倚重其普遍性,而疏于对文化变异性的观照。鉴于此,本文将从概念转喻视角对英汉植物命名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本文主要以《植物名释札记》与The Herb Book为语料来源,对所收集的508个汉语植物名和711个英语植物名进行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英汉植物命名的认知共性与变异性。具体研究以下问题:
(1)英汉植物命名存在哪些概念转喻共性?
(2)英汉植物命名存在哪些概念转喻变异性?
(3)英汉植物命名中概念转喻共性及变异性的原因何在?
研究表明,“以特征代植物”和“以功能代植物”的命名模式在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而“以性质代植物”和“以时间代植物”在汉语中占比更高,“以地点代植物”则在英语中更具优势。
深入探微四种重要转喻模式所用喻体发现,在“以特征代植物”转喻模式中,英汉语所用喻体分布相似,皆以外貌、颜色、大小等直观特征为主。在“以功能代植物”转喻模式中,药用与食用功能均成为英汉植物命名中占比最高且分布相似的喻体。在“以地点代植物”转喻模式中,英汉语皆以栖息地和原产地为首要喻体。然在“以时间代植物”转喻模式中,喻体的选择展现出显著的跨文化差异:汉语多择农耕的时令周期为转喻喻体,而英语皆以花期为喻体。
本文认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外表特征的视觉优先原则促使“以特征代植物”转喻模式在英汉语中的广泛应用,而视觉感知中,又以形体为优先。人类因生存发展需求对植物的依赖致使其尤为注重植物的实用价值,因此,药用功能与食用功能成为英汉语中的主要喻体。中国古代的动物崇拜中,十二生肖和龙凤分别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和神异尊贵的地位,在植物命名理据中占据一席之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乃中国文化之根,人们的生活皆遵循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因而“以时间代植物”转喻模式中,汉语多以时令周期为喻体。西方个人主义对个体价值的推崇促使发现者、重要贡献者等喻体在英语中的盛行。西方宗教历史根深蒂固,圣经与古希腊神话的深入人心催生了英语中独有的“以人代植物”和“以事件代植物”转喻模式。
本文为植物命名的研究供了新颖视角,并从文化角度深入剖析了转喻变异的成因,希冀为称名学研究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