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江淮地区
汉代墓葬
分期
文化因素
分区
文化特征
摘要:
江淮地区西起桐柏山、大别山,北以淮河为界,东滨黄海,南至长江北岸,为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狭长地带。汉代江淮地区历经多次政区调整,总体上由汉初全境处于王国(淮南国和吴国)的辖境内,到西汉中期之后逐渐变为郡、国相间的格局。汉代江淮地区的各郡国均以长江和淮河为重要的南、北地理边界。江淮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也是南、北方文化的过渡地带,这一区域的汉墓的文化面貌倾向于南方或者北方?还是两者兼容?在两汉的四百年时间里江淮地区汉墓的整体文化面貌,以及区域内的差别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目前学界或者没有涉及,或者有待深入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新发表了大量江淮地区汉墓材料,为对深入研究这一地区汉墓,解决上述学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本文分析的基础是包括数量在内的器物和墓葬的类型学分析。第二、三章类型学分析对象包括墓葬形制、陶器、铜容器和铜镜。江淮地区的汉墓可分为木棺墓、木椁墓、砖椁墓、砖室墓、石椁墓、石室墓等六类。陶器分为泥质陶器、钙釉陶器、硬陶器、铅釉陶器等四大类,四类陶器之间除了质地的差别之外,在数量、形制、流行时间、分布地域和文化渊源等方面均有差别。
根据墓葬、随葬器物的形制特征和组合关系的历时性变化,江淮地区汉墓可分为前后相继的六期8段,各期段墓葬中流行的铜镜、钱币等器物和纪年材料为断代的重要参考。各期的墓葬和随葬品类型既有连续性,又不断变化。其中第一期包括第1、2段,年代为西汉早期,墓葬形制主要为木棺墓和木椁墓,陶器以泥质陶和钙釉陶为主,流行随葬陶礼器和日用器。第二期对应第3段,年代为西汉中期,硬陶器的数量和种类激增,新出现铅釉陶器,模型明器开始普及。第三期对应第4段,年代为西汉晚期,新出现结构较简单的砖椁墓、砖室墓和石椁墓,陶礼器开始衰落,模型明器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第四期对应第5段,年代为新莽至东汉初,砖室墓和石椁墓结构开始变得复杂;陶礼器进一步衰落,日用器和模型明器盛行。第五期对应第6段,年代为东汉早期,木椁墓和木棺墓急剧减少,砖室墓成为主流墓葬,绝大多数陶礼器消失,日用器相对较多。第六期包括第7、8段,年代为东汉中晚期,砖室墓更加流行,结构复杂,新出现石室墓,陶礼器彻底消失,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成为绝对主体。
江淮地区汉墓包含楚、秦、吴越、三晋等四种汉以前的列国文化因素,以及汉文化主体因素、江东、两湖、中原、关中、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南阳和江淮本地等八种汉文化因素。根据文化因素构成的整体性变化,可将江淮地区两汉时期墓葬文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归纳为三大阶段。其中江淮地区汉墓的第一期(即西汉早期)为第一阶段,先秦的列国文化因素占据重要地位,与汉代新兴的文化因素占比相当;第二期至第四期(即西汉中期至新莽及东汉初)为第二阶段,列国文化因素迅速衰退,汉文化因素的种类和总体比例则明显增加,江淮本地特有的汉文化因素也逐渐形成;第五期至第六期(即东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为第三阶段,列国文化因素基本消失,汉文化因素成为江淮地区汉墓的绝对主体。总体而言,江淮地区汉墓在两汉时期经历了汉文化因素不断壮大、逐渐取代以楚文化为主体的列国文化因素的过程。
江淮地区汉墓可分为扬州区、庐江区、六安区、淮南区等四个区。其中扬州区的木椁墓和钙釉陶器最发达,江东汉文化因素为其最主要的区域性汉文化因素;庐江区以木棺墓为主,最流行硬陶器,江东和两湖两种区域性汉文化因素几乎同样重要;六安区最流行木棺墓和泥质陶器,最重要的两种区域性文化因素分别为中原和江淮本地汉文化因素;淮南区砖室墓最丰富,石椁墓和石室墓独具特色,铅釉陶器特征最显著,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文化因素使该区与其他三区产生明显区别。江淮地区汉墓四个区域之间的差别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从东、西对立到四区间差异增强,再到共性增强的发展过程。形成四区汉墓之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地理、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以及移民因素等。
江淮地区虽然地处南、北方的过渡地带,但在两汉时期却主要受到南方的文化影响,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南方取向。总体而言,江淮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主要为木椁墓和木棺墓,流行随葬钙釉陶器以及形制与钙釉陶器形制特征相似的泥质陶器和硬陶器,文化因素以楚文化因素、江东和两湖汉文化因素为主。这种南方文化取向的成因包含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等三方面的因素。江淮地区深厚的南方文化根基,对汉代及汉以后的政治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之成为分裂割据时期南方政权长期占据江淮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