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征
中国共产党
红军
国际舆论
形象研究
摘要:
近一百年来,长征吸引了诸多西方记者、作家书写和探索。长征的国际传播始终是学界经久不衰的主题。但目前鲜有从西方报刊媒介角度切入的研究,现有成果或依托斯诺、索尔兹伯里和薄复礼等人的记述,或聚焦于中共海外党报党刊,缺乏系统梳理长征同期西方媒体报道的研究。
1930年代,报刊成为美国社会最重要的舆论媒介之一。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纽约时报》,其国际报道对于美国总统及外交人员来说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第五次“围剿”发动至全面抗战开始,长征形象在以美国报刊为媒介的国际舆论中,有着从模糊到清晰的显现过程。这无疑为研究早期长征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独到而有益的视角。
1933-1938年期间接连发生了红军长征、西安事变以及全面抗战等重大历史转折,三者之间蕴含着隐约而必然的因果,且均与美国有着错综的利益关系。期间,美国主流报刊怎样报道长征,呈现的长征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演变背后有何成因,本文试图做出梳理和解答。
长征开始以前,一战战后和大萧条的矛盾刺激了法西斯主义的发展,日本意图在东亚扩张霸权,而国民党面对东三省主权危机,仍坚持“攘外安内”。中国共产党面临舆论、经济和军事等多重封锁。
中央红军开始转移后,在途经各省进行作战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而国外对长征形象的呈现媒介亦富有多元性,包括美国本土报刊、在华英文报刊和国际人士的记述。
1933-1934年因信息封锁,除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获得农民支持的情况之外,国际舆论对中共的其他认识均较为模糊。1935-1936年间,美国报刊对长征战况的报道有一定滞后性,也混杂不实消息,但因红军顽强作战和成功反击,国际社会对中共的看法有了积极转变。1936-1938年中共已领导建立起坚固而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梳理这一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舆论中长征形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究其原因,虽然反共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但日本侵略对美在华利益的冲击使其将意识形态矛盾置于次要位置,优先考虑联合反法西斯力量维护自身利益。
总之,本研究将长征置于国际大背景下,从以美国报刊为媒介的国际舆论视角观察和思考这段历史,对于全面反映和认识长征历史,丰富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