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绪
俄格冲突
主观性
俄罗斯外交
摘要:
研究表明,情绪在塑造国家间互动和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的外交行为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性逻辑,情感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俄罗斯的对外决策。本文围绕2008年俄格冲突案例,旨在探讨情绪对俄罗斯的外交决策的影响。为更全面地解释俄罗斯的逻辑动因,本文从冲突事件下决策心理动机分析和后苏联时代俄罗斯负面情绪的衍生和发展分析两个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渴望融入西方、加入北约,但西方不仅拒绝了俄罗斯,还积极吸纳前苏联国家加入北大西洋联盟。九十年代的历史致使俄罗斯政治家背负着厚重的屈辱感。新世纪以来,一方面,西方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宣布承认科索沃,同时北约持续扩张,并将触角伸向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这大大强化俄罗斯对西方“双重标准”愤怒和践踏其国家地位的怨恨。另一方面,格鲁吉亚外交方向坚定向西方倾倒,萨卡什维利的个人作派都在刺激着俄罗斯外交决策者的情绪神经。
2008年8月,在两国关系剑拔弩张的气氛下,萨卡什维利军事冒险行为为俄罗斯累积多年的负面情绪提供了宣泄机会。俄罗斯的报复情绪,既是针对格鲁吉亚政府,更是针对西方。这或许是俄罗斯决策者下令采取行动的心理动机。而在控制了南奥塞梯后,俄罗斯毫不手软地继续推进战争,将行动进一步扩散。这其中也能看到负面情绪所扮演的作用和对外交决策施加的影响。
本文认为,国家的情绪话语不是全然情绪化的流露,也不是全然由利益驱动的表演。俄罗斯的情绪复杂多样,也时常借以释放重要的外交信号。应该正视情绪对俄罗斯外交决策的影响力。持续轻视,甚至忽视俄罗斯的情绪和对平等地位的诉求将造成愤怒、怨恨、屈辱等负面情绪的累积,这可能将导致进一步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