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考古学
周代淮夷文化
分期
区域类型
文化因素
摘要:
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周代淮夷文化遗存的系统梳理,建立起周代淮夷文化的时空框架。以此为基础,探讨周代淮夷文化与相关族群与方国的对应关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和金文资料探讨周代淮夷族群的社会发展及社会结构。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及涉及的时空范围,对以往研究取得的成就及不足之处进行回顾与反思,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分期与年代。通过对周代淮夷文化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探讨其从早至晚的演变规律。在类型学分析基础上,构建周代淮夷文化的年代框架,将其分为四期六段。
第三章周代淮夷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类型。通过动态分析,发现周代淮夷文化的分布范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也反映了周代淮夷文化萌发、发展、繁荣、衰落过程。根据周代淮夷文化内部差异,将其分为四个文化类型:吴大墩类型、堰台类型、乔涧子类型、吕台类型。根据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及文献记载,周代淮夷文化对应的人群主要是周代的淮夷族群。各方国与周代淮夷文化的地方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番国、樊国、黄国、东蓼、英、六、舒庸、舒鸠、舒、龙舒、舒蓼、舒鲍、舒龚等与堰台类型的分布范围大体相当;宗、巢两国大体位于吴大墩类型的分布范围之内;钟离国与乔涧子类型相对应;徐国的疆域大体与吕台类型的分布范围对应。
第四章周代淮夷文化的渊源、传播与流向。通过对周代淮夷文化陶瓷器和青铜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可知周代淮夷包含了商文化因素、周文化因素、本地文化因素、鲁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吴越文化因素。陶瓷器中,本地文化自始至终占据主要文化因素的地位。周代淮夷文化以周文化为蓝本,在发展过程中与周邻区域广泛交流。周代淮夷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周代淮夷族群的社会进程息息相关。周代淮夷文化最终被楚文化取代,一些器物也流向南方。
第五章周代淮夷文化的聚落与社会。通过聚落分析,对周代淮夷族群的社会结构做了探讨。以墓葬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周代淮夷族群的社会阶层,提出周代淮夷族群进入国家阶段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早期。
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以后需要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