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师身份认同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摘要:
以往国内外对于身份认同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对教育及教师的日益重视,身份认同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教师这个群体”等问题的理解和确认。它反映了教师对于个人教育实践和职业生涯价值意义的判断,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等。良好的教师身份认同可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的主要调查对象是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22级参加了教育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为汉硕)为主,以2021级已经参与过教育实习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为辅。在前人设计的职前教师身份认同测量量表以及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汉硕的特征进行修改,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观察2022级汉硕生在实习前和实习后的各维度变化与总体变化,再通过专业手段探索不同变量对于汉硕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各维度影响;其中,为排除回忆导致的误差,本研究收集了2023级尚未参加教育实习的汉硕生数据、2021级已参加教育实习的汉硕生数据,并分别与2022级汉硕生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整体变化趋势相似,排除误差。最后将202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数据与2022级汉硕生的实习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汉语国际教育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水平差别。进一步通过访谈探索不同的原因和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并针对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第一章节主要是分析本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中主要是陈述教师身份认同的定义和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用于本研究的、符合汉硕职前教师特征的定义和结构。
第二章节包括本研究设计中除教师身份认同以外的其他重要概念阐释,并陈列出本研究想要了解清楚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框架,接着进一步说明研究的对象和所用研究方法,本章节主要讲清楚本研究所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编制依据和改编情况,并说明问卷发放与采访实施的过程和数据统计方法,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节是本研究的主体内容,首先分析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2022级汉硕在实习前和实习后,其总体教师身份认同处于什么水平,并分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维度中汉硕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将2022级汉硕实习前后的数据和202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实习前后的各维度水平与总体水平进行对比,探索临近专业毕业生间的教师身份认同水平差别和汉硕生的认同水平特征;再进一步看在不同变量下,其教师身份认同变化是否存在什么影响,最后根据问卷中的第三部分以及访谈中的部分问题,从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寻找出影响汉硕职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
第四章节是根据访谈的内容从汉硕职前教师本人、培养院校和实习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这四个方面得出对于本专业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有效策略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节是对于整个研究结果的总结,并针对整个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寻找之后可以改进的方面,以寻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