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VN+NP”结构
分布式形态学
施用结构
单引擎假说
摘要:
本文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探究现代汉语中的“[V+N]+NP”结构。在该结构中,[V+N]是指由一个动词性成分(V)与一个名词性成分(N)组成的动名序列(VN),后面的NP是一个名词短语(NP)。此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其受到学界关注的原因是该结构中的两个名词性成分与动词的关系较为复杂,引起诸多争议。
对于“[V+N]+NP”结构的研究始于杨伯峻(1982),他在文章中列举出了五例《太史公书》中把“动宾”结构作为动词而另带宾语的用法。邢公畹(1997)掀起了对此结构讨论的热潮,他在文章中指出此结构多见于报纸,并认为汉语的动宾式动词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之外,一律不能再带宾语。自此之后涌现了大量文献对该结构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多种视角,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描写层面,很少有对该结构生成机制的讨论,大多对动宾类结构生成机制的研究集中于“单纯词+宾语”而非“VN+宾语”结构。因此本文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提出并论证“VN+NP”是由动词V和名词N结合形成的VN复合动词与一个名词短语NP组成的结构,并具体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基于本研究对内部成分更加细致的分类与描写,“VN+NP”结构具有哪些语法和语义特点?(2)基于分布式形态学,“VN+NP”结构是如何生成的?
对于第一个研究问题,本文就该结构的语法和语义特性进行探究。对语法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点:(1)动词性成分的及物性;(2)VN的离合性;(3)V和N的单音节限制。对于第一点,本文首先将动词分为四类,即单及物动词、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观察发现:(1)绝大多数能够进入“VN+NP”结构的V、V与N组合后的VN均表现为单及物动词的特点;(2)大多数准及物V和准及物VN表达存现义;(3)与常规的双及物动词不同,在“VN+NP”结构中,更靠近双及物V的宾语(N)为直接宾语(即“给予物”),而更远的宾语(NP)则为间接宾语(即“被给予人”)。对于第二点,本文首先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列举常见的可插入V与N之间的语言成分,随后对不同VN之间的离合性差异做出讨论,提出VN的及物性随着VN离合性程度的降低而上升。对于第三点,本文通过对三类VN结构在语料中的考察,对“VN+NP”结构中V和N的单音节限制予以验证。
对“VN+NP”结构语义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题元关系以及结构内部各成分的语义特性分析。对于题元关系,本文发现虽然大多数N与NP均分别充当V与VN的受事/客体论元,但NP充当VN的非受事/非客体论元的自由度远远大于N作为V的非受事/非客体论元的自由度,N极少充当V的非受事/非客体论元。对于“VN+NP”结构内部成分的语义研究,本文发现大多数V呈现弱[+动态性]特征和[-终结性]特征,且N与NP之间存在三种可归纳的语义关系,即同位关系、限定关系和给予关系。
对于第二个研究问题,本文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提出受事/客体论元由动词词根/动词选择引入句法结构,而非受事/非客体论元则由功能成分,即高阶施用结构引入。故此,对于N充当V的受事/客体论元形成的VN,动词词根首先选择N作为其内部论元形成词根短语√P,然后√P与动词定类语素合并后形成VN复合词;而对于N充当V的非受事/非客体论元的VN,N由功能成分高阶施用结构引入,处于高阶施用语的标志语位置,而后V经历连续并入操作至轻动词位置形成VN复合词。对于语义组合性弱、语义透明度低的VN复合词,本文提出其是由动词词根与名词词根合并形成的复合词根与定类语素合并而成,因此在与最终定类语素合并之前并无词内语段形成,所以V与N各自的语义对百科知识列表不可见,因此该类VN复合词表现为语义组合性弱,语义透明度低。通过描写发现的VN复合词与“VN+NP”结构之间的句法和语义相似性,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单引擎假说”,本文认为“VN+NP”结构整体的生成机制与VN的生成机制相似,受事/客体NP论元由VN复合动词选择并引入句法结构,非受事/非客体NP论元则由高阶施用语引入句法结构。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VN+NP”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并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对该结构整体的生成机制做出解释,进一步检验“单引擎假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力,在实践与理论上具有一定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