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虚拟位移
位移事件
句法形式
认知语言学
语义特征
生成机制
摘要:
虚拟位移最早源于Talmy(1975)的著作中,称为“仿真位移(Virtual Motion)”,Talmy(2000a)最终定义了虚拟位移的概念,是指用句子的字面意义把人们通常认为是静止的所指表述为运动的内容。本研究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中发生的位移现象都是通过人类认知的作用对非真实运动现象的感知,这些现象中无实际运动发生,都属于虚拟位移。本文结合现代汉语空间位置研究的相关理论与Talmy(2000b)的“移动事件框架”理论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进行了考察。具体从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定义、分类及依据、构成要素及句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国内外虚拟位移相关的语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认知研究、对比研究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使研究背景清楚、脉络清晰,进而确定本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虚拟位移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存在的虚拟位移类型。虚拟位移的产生依赖于真实位移,是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直观感知到,或者通过心理感受到的似动现象的语言表达,但这类运动并未实际发生,依赖于人类认知的主观建构。我们将现代汉语的心理活动及时间相关的“隐喻类”也纳入了虚拟位移的研究范畴,但研究重点仍放在基本类上,即以Talmy提出的六类虚拟位移为核心。通过研究发现,六类虚拟位移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散射型,其次为共同延展路径型,而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模式路径型。按照虚拟位移主体的特征,我们将其分为“想象类”、“现实类”、“格式塔类”及“隐喻类”四大类,对各类位移主体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着重考察了前三类基本类位移主体的语义特征、空间维度特征及组合方式。在与真实位移的关系上,我们认为在基本类虚拟位移中,除散射类以外,其余的五大类虚拟位移中都是事实表征与虚构表征共存的。第三章,按照“移动事件框架”理论中位移运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虚拟位移与真实位移相同,[路径]要素为构成虚拟位移的必要条件,而[方式]及[原因]为副事件,二者只有体现出路径特征时才能够出现在虚拟位移中。汉语虚拟位移中六个构成要素的等级排序为:位移/路径>位移主体>方式>原因>背景,[背景]要素的隐现与表层结构中介词的使用相关。在虚拟位移表达中,语言表层通过主语呈现的可能是位移主体,也可能为位移主体的“始源物”。我们借助Chu的“可动性等级结构表”来对“始源物”进行了界定。当虚拟位移中的实体具有与位移主体相似的语用功能,且可动性等级≥4级时,我们可判定该实体充当的是虚拟位移的“始源物”。经进一步考察“想象类”位移主体的“始源物”仅存在于可动性等级的1、2、4级中。一定有“始源物”存在的虚拟位移是散射型虚拟位移中所有的小类、子类。此外,我们分别对[位移]、[路径]及[方式]要素中动词的特征及编码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第四章,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形式表现进行了考察。从形式上,发现了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特征及限制条件。我们确定了表现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七种基本形式,并且分别对每种表达式的特征及限制条件进行了考察。七种基本的表达式分别为:1、NP+V+趋向动词+(NP);2、NP+VA+NP;3、NP+(“把+NP”)+V+介词+NP;4、NP+静态动词+数量结构;5、NP+介词+NP+V+(趋向动词);6、NP+VP+(NP)+而+VP;7、NP+V+着+NP。第五章,对虚拟位移表达生成的机制进行了解释。通过考察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与神经基础、基本认知模式和视觉主体的观察视角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解释了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其中,神经基础为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物理基础,隐喻为认知基础,视觉主体的观察视角为虚拟位移表达形成的决定性环节,体现了主观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了虚拟位移与真实位移之间的依存关系。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所考察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本文结合现代汉语的空间位置研究理论及Talmy(2000b)的“移动事件框架”理论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基本分类进行了全面考察,此外也提出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存在着扩展分类,即“隐喻类”。从微观层面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构成要素及表层形式进行了考察;宏观上,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的语言类型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现代汉语符合卫星框架语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