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话句法
反诘对话构式
EAF模型
句法共振
语义共振
语用共振
摘要:
反诘问句又称反问句,是一种字面形式与实际所表达意义截然相反的假性疑问句,在现代汉语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很高且句式多样,话语功能丰富。其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主要有三种范式:1)传承西方结构主义的传统语法;2)以“三平面理论”为代表的整体观;3)多元化、多视角的功能主义。第一种范式的成就确立了反问句的理论本体地位,廓清了研究的基本进路,但还属于粗放式的基础性研究;第二种范式的成就在于同时关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但还主要持静态观,将三者视为孤立的平面,它们常处于脱节和失衡的状态;第三种范式视野更为宽广,突显了反问句的语用功能,但无法对其结构形式作出系统的认知描写。上述三种范式缺乏前沿理论,研究方法老化,更无定量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观、对话句法学和ECM(事件域认知模型),建构了基于事件域的自主/依存—图形/背景模型(ECM-based AD-FG Model,简称EAF模型),同时以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的反诘性对话为语料,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详细分析此类构式。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3点:1.建构EAF理论模型本文尝试建构EAF模型,认为现代汉语反问对话构式的认知运作机理是:共享同一个对话事件域,引发语和应对语形成一个语对,它们具有三层自主/依存联结。1)应对语依存于引发语,生成平行的语对结构;2)平行构式依存于共振关系,生成了对话性图式结构;3)介入功能(对话句法的话语功能)依存于对话图式,最终达至对话句法构式。该类语对构式基于EAF模型可分为四类不同的对话事件框架:1)突显事体要素;2)突显行为要素;3)事体和行为要素双突显;4)突显行为要素的某一层面。它们又分别生成了四种对应的语对句法结构:(1)换主语;(2)换谓语;(3)主谓语皆换;(4)主谓语均未替换。2.建立封闭语料库,进行量化研究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共收集了3,000组应对语为反诘问句的对话语对,根据所用反诘疑问词大致可分为10种:1)“难道”类;2)“怎么”类;3)“哪”(包括哪里、哪儿)类;4)“什么”类;5)“谁”类;6)“何”类(包括“何不”、“何必”、“何曾”和“何苦”);7)“好意思”类;8)“不是”类;9)“不就”类;10)“以为+陈述类小句”类。本文运用EAF模型揭示该类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3.分析了三类反诘型对话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本文尝试用句法共振(syntactic resonance)、语义共振(semantic resonance)和语用共振(pragmatic resonance)来描写不同层面的共振(resonance)。三类反诘型对话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如下。1)句法特征反诘对话构式对话句法层面的对话事件域特征:主观情态事件。(1)由EAF模型可知,反诘型对话构式依据句法形式和共振类型可分为三大类,即(1)句法完全共振;(2)句法部分共振;(3)句法零共振。基于反诘对话构式的句法共性,三大类语对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句法特征(具体数据参见第八章):(1)完全句法共振大多是无疑有问的主谓句,由两个完全平行的单句构成,分为两种类型:反诘问句应对语和引发语应对语皆为反诘问句;(2)部分句法共振分为7种不同的类型。(3)在零句法共振中,应对语为无须对方作出任何反应的独白性话语,它不与引发语中的任何句法成分产生共振,故称作“零句法共振”。其句法形式大致分为三种。(2)反诘对话构式依据句法的自主依存结构可分为两类:(1)仅句法框架共振;(2)句法框架和焦点双共振,又具体分为三种形式。句法框架和焦点双共振是以句法框架为背景、焦点为图形的结构,其语对的句法特征可有四种情况:换主语、换谓语、主谓语都换和主谓语均未替换。从ECM来看,这四种不同的主谓关系表征了事件域中事体与行为要素之间的不同图形/背景关系。2)语义特征反诘对话构式认知语义的事件域特征:基于“经事+经验动词”经验核结构的隐性评价事件。反诘对话构式在语义依据自主依存机制可分为两种:(1)部分语义框架共振;(2)语义框架和对比焦点双共振,又可分为四小类。据ECM可知,语义关系表征了事件域中施事与动作要素之间的不同图形/背景关系。基于反诘型对话构式的语义框架共性,完全共振、部分共振和零共振这三类语对呈现如下区别:(1)从语义强度来看,主观情态性的强度与语义共振的程度成正比,这三类句法上的共振情况在语义上又对应形成“完全共振、局部共振和零共振”,它们的主观情态性程度依次为:最强、次之和最弱。(2)从语义指向来看,完全共振的语义指向言语行为的是非性,局部共振的语义指向言语行为的合理性,零共振的语义指向言语行为的共知性。3)语用特征反诘对话构式的对话语用事件域特征是:表达两难性质语用意图的、非规约性的间接性言语行为,其行为的基本原则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