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
入场功能
描写性入场策略
入场辖域
摘要:
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指由双音节动词做修饰语、双音节名词做中心语组合而成的一种名词性结构。因其具有“动词直接做定语”的独特构造形式、“同形异构”的丰富语义表达以及“句法与词法中间站”的特殊句法功能,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研究主要是对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进行积极的探索,然而,对此类结构中“V_双”做定语时的词类性质和语法功能仍存在不少争议。此类结构中,“V_双”的词类性质主要陷于“动名兼类词”、“名动词”还是“动名词”的争议;“V_双”的语法功能则围绕“贴身定语功能”、“语法功能增值”还是“指称功能”展开。前者强调动名的转化性质,认为动词只有具备名词的性质才可以修饰名词;后者注重动词的语法功能,认为动词除本身的功能以外,其他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修饰名词。无论是词类性质之争还是语法功能之争,语言学家们实则都是在探讨在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修饰“N_双”来凸显其认知语义,也就是修饰语“V_双”使用何种认知语义功能帮助中心语“N_双”进行指别以实现入场。因此,本研究在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认知语法角度中的入场出发,主要探讨两大问题:1.基于认知入场,在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担任什么功能?2.在不同类型的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的这一功能具体怎样实现?本文通过使用国家语委语料库,对“V_双+N_双”偏正结构进行穷尽性搜索,共获得2995条语料并自建小型语料库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详尽分析了其丰富的语义特征,并根据“V_双”的语义类型将其分为八大类型,尝试基于认知入场探讨“V_双”的功能,逐一阐释“V_双”这一功能在不同类型结构背后的认知规律。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1.对所收集的2995条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的语料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其丰富的语义特征。语义上,“N_双”在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承担十种语义角色,具体表现为“N_双”与事角色的语料901条、工具角色的语料596条、范围角色的语料449条、方式角色的语料341条,施事角色的语料246条、受事角色的语料184条、处所角色的语料95条、主事角色的语料62条、致事角色的语料61条、结果角色的语料60条,其中承担与事角色的“N_双”语料最多,占比约30.0%;“V_双”在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具有八种语义类型,具体表现为“V_双”内容义的语料901条、来源义的语料609条、用途义的语料563条、目的义的语料430条、职责义的语料190条、被动动作义的语料184条、状态义的语料62条以及原因义的语料56条,其中,具有内容义的“V_双”语料最多,占比约30.1%。2.本文借助认知入场,基于汉语名词的入场特征,对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的功能进行研究,尝试提出“V_双的入场功能”这一新的观点。即:在现代汉语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作为“N_双”的修饰语,实则担任帮助“N_双”入场的功能,通过使用入场策略帮助“N_双”得以入场以实现交际。由于不同的“V_双”承载着不同的语义属性,对“N_双”的指别也会尽然不同。具体来说,在八种类型的偏正结构“V_双+N_双”中,“V_双”通过使用显性的描写性入场策略,分别勾勒“N_双”所指事物最凸显的某一种语义特征-内容、来源、用途、目的、职责、被动动作、状态以及原因,使“N_双”分别进入内容型入场辖域、来源型入场辖域、用途型入场辖域、目的型入场辖域、职责型入场辖域、被动动作型入场辖域、状态型入场辖域及原因型入场辖域,起到了对“N_双”所指事物进行指别的作用,从而帮助“N_双”完成“型”到“例”的转换,最终实现交际双方的心理协同指称,达到交际的目的。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从“V_双”词类性质和语法功能的争议出发,从认知入场挖掘出“V_双”的认知功能即入场功能,为汉语动词担任修饰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尝试。第二,本研究基于汉语的类型学特征,以英语名词的入场系统为参照,进一步多样化汉语名词的入场方式,或可推动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类型学研究的发展。第三,本研究对“V_双”入场功能的解读对国内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