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名兼类
心理表征
词类范畴化
词性标注
词类标注
摘要:
词类范畴化问题一直饱受争议。理论学界虽提出了三种有关词类分类的标准即语法,语义和形态分布原则,但哪一种是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最佳原则仍莫衷一是。这就使得对汉语动名兼类现象的处理策略存在自相矛盾:各类词典中的词类标注与语料库中的词性标注相悖。此外,有关多义词的心理表征主要有独立表征,核心表征和混合表征三种,但哪一种模型适用于兼类词仍尚无定论。因此,本文设计了两个被试内行为学实验,旨在考察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心理表征以及对动名兼类现象的处理策略。具体研究问题为:(1)偏名词性用法的动名兼类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方式是否与非兼类的名词的存储方式不同?(2)偏动词性用法的动名兼类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方式是否与非兼类的动词的存储方式不同?(3)对于同一个动名兼类词,在有语境和无语境的情况下,词类信息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即动名兼类词在词典中表现为概括词的心理表征是否与该动名兼类词在语料库中表现为个例词的心理表征有所不同?实验一的实验材料为书面语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共60个;实验二为包含实验一的四字短语,前两个词为数量词组合或否定词与能愿动词的组合,后两个词与实验一使用的词相同。两个实验的被试总人数相等,均为非外语专业及非心理学专业的30名大一新生。采用E-prime 3.0(2018)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RT)和正确率(ACC Rate);采用SPSS26.0(2019)对两组实验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上述两个实验中,自变量均为词类(具有四个不同的水平即k=4:非兼类的名词,非兼类的动词,在语料库中约有90%以上名词性用法条例的偏名词类的动名兼类词,以及在语料库中约有90%以上动词性用法条例的偏动词类的动名兼类词);因变量均为RT和ACC Rate。每个自变量水平所涉及到的实验数据总和为450(如在实验一中,若需考察30名被试对非兼类名词的加工是否与其他三类词的加工存在显著性差异,则需要对收集到的450个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实验需分析的实验数据总和为1800。由于需考察词类及语境对RT和ACC Rate的主效应或交互效应的影响,故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在裸词呈现情况下(概括词),被试加工不同词类时,所表现出的RT和ACC Rat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就RT而言,F(3,1347)=322.849,p.=.000<α=.05,η2=41.827%;就ACC Rate而言,F(3,1347)=91.150,p.=.000<α=.05,η2=16.875%。这表明四类概括词(非兼类名词,非兼类动词,偏名的动名兼类词,偏动的动名兼类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方式不同。(2)在短语搭配的情况下(个体词),被试加工不同词类时,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就RT而言,F(3,1347)=243.547,p.=.000<α=.05,η2=35.176%;就ACC Rate而言,F(3,1347)=55.339,p.=.000<α=.05,η2=10.970%。这表明四类个体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方式也不同。(3)将实验一和实验二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词类主效应显著,语境主效应显著,词类和语境的交互效应也显著。对交互项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之后,发现词类主效应的权重比大于语境的主效应,表明RT和ACC Rate的显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词类差异所引起的。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动名兼类词与非兼类的名词或动词在心理词库中存在不同的存储路径;常用的动名兼类词存在独立的双重心理表征,即个例词和概括词层面,但语境对已规约化的词类识别的影响较小;在实际应用中,不应否定或削减汉语中的动名兼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