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动式
词汇
短语
单句
复句
语篇
联合式
摘要:
国内汉语连动式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近70年的时间里,汉语连动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连动概念不清,连动范围不明,甚至是否有必要将连动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语法结构加以研究也存在着争议。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连动式研究基础上,针对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共时静态的角度,在形式语言学的基本框架下,采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的部分技术手段对词汇层和句法层中的连动式进行了尽可能详细地描写并尝试给予其合理的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辅以语法化理论,探索了各语法层连动式的动态演变过程。文章还细致分析了连动式与其他近似结构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连动式在整个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位置。最后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词典编撰两方面简要探讨了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的应用价值。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内容提要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连动式本体研究的成果和连动式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指出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连动式跨层面研究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三部分指明了本研究的语料来源并对部分重要术语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现代汉语词汇层面的连动式。本章对词汇层面的连动式(包括连动式双音节词、连动式三音节词和连动式成语)的形式、语义和音韵特征以及生成方式进行了尽可能详细地描写并尝试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考察发现词汇层面的连动式具有其他结构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结构特征,例如连动式双音节词极其依赖成双的音节且结构生成除了受制于两个动语素的题元整合,内部动语素在重音指派上还必须达成一致;连动式三音节词数量少,但强势模式为2+1式;连动式成语有四种基本形式和四种来源,它的强势模式为V1σV2σ等等。本章细致刻画了词汇层中连动式的次范畴,希望尽可能细致地揭示连动式在词汇层面的整体面貌。通过特征刻画与结构比较,发现词汇层中的连动式与并列式接近,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与述补、述宾、偏正式不同,连动式和并列式双音节词都无法扩展为1+2式和2+1式,即连动式和并列式只能选择成双音节组队,而不能单双音节配对;连动式双音节词和并列式双音节词的生成由双音节韵律词模板和词义决定,而主谓式、述补式、述宾式、偏正式复合词的生成由双音节韵律词模板和词根所处的位置决定;述补、述宾、偏正式成语大多可逆序,逆序后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列式成语逆序后仍为并列式,功能不变,结构比述补、述宾、偏正式等更稳定。连动式成语无法逆序,结构比并列式更稳定,也更接近并列式;此外,连动式成语和并列式成语分为前后两段,结构对称,而述补、述宾、偏正式成语中有大量非对称现象等等。因此提出词汇层中的连动式和并列式从属于联合式,位于合成构词区的离心构词区。第三章,现代汉语句法层面的连动式。该部分根据连动式在句法中的位置将句法层面的连动式分为了短语(单句)层的连动式和复句(语篇)层的连动式。短语(单句)层的连动式指在单句中位于非谓语位置的连动式。复句(语篇)层中的连动式指连动式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即连动句。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对句法层中连动式的特征和生成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解释。考察主要发现:1)短语(单句)层中连动式的生成是由句法位置引起的短语结构词法化,即连动式短语词法化为形似词,实为短语的结构,在句法树上占据一个终端节点;2)复句(语篇)层中的连动式分为典型连动句和非典型连动句。典型连动句和并列式复句一致,由DP删除而来。明确提出典型连动句并非单句中的动词谓语句,而与并列式复句一致,从属于联合式复句。通过与部分相似结构的对比,明确了连动式在句法层面的位置,从句法层面证实了连动式与并列式的紧密关系。第四章,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本章试图将词汇和句法打通,在广义语法化理论框架下,从章法结构句法化和章法结构词汇化两方面揭示连动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在分析连动式章法结构的句法化时,发现:1)典型连动句中最典型的连动句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作为篇章组织形式保留在复句层;2)次典型连动句伴随着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减量,即变多动短语为双动短语,从复句层下移至复句和单句界面,形成了形似单句实为复句的结构,即发生了复句结构的“单句化”;3)非典型连动句中举含“着”和含趋向动词的非典型连动句为例,发现含“着”的非典型连动句伴随着“着”的历时演变,即动词虚化,完成了复句结构的单句化,进入了单句层。含趋向动词的非典型连动句,其语法化过程则伴随着趋向动词的共时演变。趋向动词虚化程度越高的句子,其语法化程度越高。随着趋向动词语义的虚化和整个结构的黏着,这类非典型连动句也开始从复句层向单句层过渡,部分进入了单句层。在分析章法结构的词汇化时,发现:1)连动式章法结构的词汇化有两种词汇化路径:章法>词汇,章法>句法>词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