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现代汉语后修饰语
语义功能
并协与互补
摘要:
现代汉语后修饰语是学界历来研究的难点问题。前人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在该现象的界定层面达成一致。同时,以往研究在后修饰语的描写层面不够系统深入,就其产生的解释层面尚存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在结合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至上”“自同一层面”的三维研究模式,对后修饰语进行界定与分类描写,并对后修饰语的产生加以阐释,为现代汉语建构相对全面、完整的后修饰语系统。首先,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元功能、系统与语境思想为依据,在回顾前人研究并尊重汉语实际的基础之上,对后修饰语现象进行了界定。研究指出,后修饰语是指名词词组中位于中心词之后表达“有定”的成分。在语义上,主要是通过详述、延伸、增强等方式对中心词从不同方面进行扩展,以协助名词词组实现所指的“事物有定”。在形式上,后修饰语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次级系统,即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以及同位结构的后位。由此,本研究分别对三个次级系统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各次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在佐证本研究对后修饰语界定完善的同时,实现对汉语后修饰语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描写。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在语义上均是通过增强的方式对中心词进行扩展,具体包括界定其指示、明确其数量、明晰其比例、确定其顺序、凸显其极性、圈定其类型、锁定其时间和空间位置。由此,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在理论上可以分为7类,即发生位移的指示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数量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比例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序数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最高级限定词、发生位移的种类限定词和发生位移的时空限定词。它们各自又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语义,被划分为更加细致的次类别,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有定”或“无定”特性。然而在句法上,各类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内部,只有倾向于表达“有定”特性的,才可以视为后修饰语,而倾向于表达“无定”特性的则不能在句法中出现。总体上,句法中出现的上述七类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它们均表达“有定”且可以视为后修饰语。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在语义上是通过延伸的方式对中心词进行扩展,其语义功能可以刻画为一个以“描写”和“分类”为两级的连续统。这两种语义功能呈现为等级性,它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牵制关系。由此,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可以分为“分类性语义功能为主导”和“描写性语义功能为主导”的两类。其中,前者倾向于表达“有定”,而后者则倾向于表达“无定”。在句法上,通过对比两类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研究指出只有“分类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即倾向于表达“有定”)才能视为后修饰语,而“描写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则被视为独立小句的谓体。同位结构的后位,在语义上是通过增强、延伸和详述三种方式对中心词(即前位)进行扩展,它与前位之间是“语义共指”的关系。首先,按照“语义共指”关系的不同实现方式,同位结构的后位可分为两类,即“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其中,前者可以划分为“绝对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相对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后者则可以划分为“前位>后位”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前位<后位”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此外,同位结构的后位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类型,即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根据其中“实际所指”与“修辞所指”的位置关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可以划分为“修辞所指+实际所指”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和“实际所指+修辞所指”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总的来看,同位结构的后位是对中心词语义的详述(对前位内容的明确)、延伸(对前位本质/属性的描写)及增强(即对前位本身或数量的强调)。在句法上,同位结构内部均呈现为从属关系。其中,只有表现为:(1)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2)“前位<后位”的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的后位,以及(3)“实际所指+修辞所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才能视为后修饰语。鉴于在封闭的同位结构内,前、后位可以实现相互限定与说明,因而后位一定程度上均可以看作是“有定”的。其次,后修饰语系统内部此三个次级系统之间,以及后修饰语系统与后修饰语系统外部之间,均存在并协与互补的关系。在后修饰语系统内部,三个次级系统有各自表达的语义功能,但在本质上又具有统一性,即均是对中心词逻辑语义的扩展,以实现名词词组所指的“事物有定”,只不过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当次级系统类型的解读出现歧义时,可以按照“同位结构的后位>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的让步顺序,择取“有定性”程度高的次级系统做出相应的功能句法分析。在后修饰语系统外部,后修饰语与名词词组、小句以及语篇中的成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层次,但本质上均可以协助名词词组表达“事物有定”。只不过,后修饰语与后修饰语系统外部成分之间遵循“协作”的原则,包括同类性质的相互叠加和异类性质的相互配合。因此,后修饰语还需要依据系统内部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