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S+这/那+是+X”
描写评价
事件域认知模型
认知参照点
概念整合
摘要:
现代汉语“S+这/那+是+X”为一类常见的特殊构式,由“人称代词(S)、指示代词(这/那)、描写动词(是)和形式多样的X”构成。现有针对该构式的研究成果还留有较多空白,如构式类型还需合理界定、研究范围有待拓宽、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分析不够深入全面,构式的形义理论依据不足,其意义建构的认知动因和机制还未曾涉及,亟需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依据。针对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本研究基于构式语法视角,系统考察“S+这/那+是+X”的基本特征。在整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认知参照点模型(CRP)和概念整合理论(CBT)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基于参照点和概念整合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并进而运用新模型对“S+这/那+是+X”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动因和机制予以统一的解释。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S+这/那+是+X”的构式类型和构式义是什么?它的类型与图式层级是怎样划分的?第二,该构式有哪些典型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第三,构式形成的认知动因是什么?其意义如何建构?本研究运用基于理论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法和基于用法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法,重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中的2830条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在线语料库(CCL)。研究结论如下:第一,“S+这/那+是+X”线性序列的形成基于CRP完成,构式的语义语用特征可用CBT进行统一解释。构式集描写评价于一身,具有特殊性。基于构式的视角并结合该构式形义两方面的特殊性我们将其界定为一类特殊的“是”字描写评价构式。其构式义为:“说话人描写并强化评价某人(S)领有的事物/行为/事件(这/那)具有‘是’后成分即X的属性或特征,以消极评价S为主,兼具客观和/或积极评价。”构式的语义重点在X,对该构式形义特征的把握关键在于对X的把握。因此,本研究基于X的形式特征将“S+这/那+是+X”划分为六大类。构式的图式层级分为三层:图式性和抽象度最高的上义构式“S+这/那+是+X”居于最顶层;中间层为图式性和抽象度都小于“S+这/那+是+X”的下义构式,包括原型、非原型和边缘构式。“S+这/那+是+VP”为原型构式,其余构式都是基于原型构式通过转喻扩展而来;最底层为中间层相对应构式的例示,即为使用中的语言表达式,抽象度最低。第二,“S+这/那+是+X”的典型特征主要有:(1)句法上。主语“S+这/那”特殊:S基本囊括我们使用的所有人称代词且分布不均衡。“这/那”表现出指代范围广和使用频率严重不对称(“这”远远大于“那”)。S与“这/那”关系特殊,两者形成领属结构。合成谓语“是+X”特殊:“是”虽为谓语的一部分,但并非主要部分,X才是。“是”与X不发生直接语义支配关系,“S+这/那”与X才发生直接关系,前后两者为“实体—属性”描写关系。(2)语义上。“S+这/那+是+X”的图式构式义可简括为“含有一定强化性质的描写评价义”,由“是、这/那以及构式语境”共同作用形成;构式例示义为构式的主观情感义(语境义),在“S、X和‘S+这/那’”的语义贡献下形成;构式的主观性强,表达了说话人的视角、认识和情感,这是所有构式成分、构式整体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两个成分的功劳。(3)语用上。“S+这/那+是+X”具有“衔接语篇/延续话题和促进人际互动、凸显焦点、主观评价以及以言行事”功能。更为关键的是该构式拥有丰富的构式内部和外部的语用涌现(构式义和构式间的逻辑关系)。前者表现为“领有关系的隐藏性和后景化、属性特征的凸显性与前景化、语言表达的简洁化以及主观评价的多面化”,后者表现为该构式与其后紧接小句整合时涌现出的一些逻辑语用关系。第三,概念化主体实现对具有领属关系实体的属性特征的判断和主观评价是该构式形成的两个主要认知动因和源动力,而实现语言经济和篇章连贯/话题延续为前两认知动因的结果。该构式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ECM提供事件域框架,为特定的具体事件域确定事件元素;第二步,CRP为构式的线性序列(构式形式)提供认知依据;第三步和第四步,CBT为构式的语义和语用涌现提供认知依据;第五步,认知层面向语言层面投射,具体的“S+这/那+是+X”构式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首先,从理论解释的角度提供构式形义产生的依据,提出统一解释构式认知动因和语义建构机制的“基于参照点和概念整合的事件域模型”,为“S+这/那+是+X”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其次,通过构式语料对ECM做进一步阐释,有助于进一步增强ECM的解释力并推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第三,揭示该构式背后的认知动因和机制,有利于探索汉语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概念化能力,也为对外汉语教学、英汉对比研究以及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