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
语义
对比
静态
动态
“上/下”
摘要:
“上/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空间方位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空间概念。汉语中的“上/下”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方位名词和动词、趋向动词的对立,这种词性对立表面的背后则是二者语义上的关联。本文依据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语料,在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描写和解释、定量和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将汉语“上/下”的静态语义和动态语义纳入一个整体框架进行研究。从“上/下”跨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中,剖析汉语“上/下”在句法对立背后语义上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揭示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关系。首先,“上/下”由“方位义”到“动作行为义”再到“趋向义”的演变构成了基于原型的纵向的语义链。同时,“上/下”的方位义、动作行为义、趋向义各自都衍生出不同的引申义,构成横向的语义网络。在演变的过程中,汉语“上/下”的词性从方位名词衍生出动词和趋向动词词性,空间语义上既可以表达静态位置,又可以表达动态位移。其次,在静态位置系统中,汉语“上/下”具有附着性和后置性,名词或名词短语与“上/下”的组合(NP+上/下)具有表形功能。“NP+上”可以表示的空间范围的形状包括点、线、面、体;“NP+下”可以表示的空间范围的形状包括点、体。汉英在表达上述空间范围形状的对立关系呈现为:点—at;线、面—on;体—in。这种空间范围形状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人们对“NP+上/下”组合中NP(即参照物)的认识经验。多数情况下,目的物的存在与否,并不改变“NP+上/下”的空间范围的形状特征。静态位置系统中,汉语“上”的空间语义关系包括支撑、附着、覆盖、中空、环绕、包含(融合和嵌入);“下”的空间语义关系包括覆盖、中空、近旁、包含。“上”的空间语义关系在英语中呈现为on,over,above,around,in,against等不同的空间语义标记;“下”呈现为under,underneath,beneath,beside,in等不同的空间语义标记。通过对比,汉语单一语符“上/下”涵盖了目的物与参照物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英语用多个语符详细区分同一空间关系中侧重不同的位置关系。在“上/下”空间概念的表达中,汉语方位名词呈现物体之间概括性特征,倾向由“总”到“分”的演绎;英语介词呈现物体之间细节性特征,倾向由“分”到“总”的归纳。名词与“上/下”的组合中,名词前的介词“在”有“隐”和“现”两种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中名词与方位词“上/下”的关联更为紧密。“隐”是句法要求,“现”在于其语用价值。最后,在动态位移系统中,汉语“上/下”与英语的“up/down”在空间语义上呈现“单符vs单符”的对应关系,与静态系统中“单符vs多符”不同。二者在空间位置的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涉及的客观地理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方面具有共性,在语言习惯因素和深层语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由“上/下”空间义派生出的非空间语义类型中,汉英二者以差异为主,与静态系统中以共性为主不同。语义演变过程中,动词“下”的“由上到下”的动作意义发生转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用法即量词“下”。这种转化形成的语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受到动词语义的影响和制约。格式“V一下2”中,V的类(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对“一下2”的语义特征具有倾向性影响。“一下2”表“短时”义时,V的类主要包含心理动词、身体姿态类动词和“去”类趋向动词。“一下2”表“少量”义时,“一下2”对V起到减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