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评价性V-起来句
论元实现
题元系统
事件转换模型
摘要:
评价性V-起来句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句式。因为句子的主语常常表现出客体或受事的语义特征,所以学界多将它视为汉语中动句。实际上,所谓中动句的句法表征只是评价性V-起来句不及物式“N+V-起来+A”P格式的一种表现。其实,在这个格式中,N不仅可以是客体或受事角色,还可以是施事、经事、工具、处所、方式、时间等诸多角色。除此之外,评价性V-起来句还可以表征为“V-起来,N+AP”格式,“N1+V起N2来+AP”格式,“N2+N1+V-起来+AP”格式等。被称为“V-起来中动句”的用法仅仅是评价性V-起来句的部分表现,而且汉语关于中动句的界定标准在学界也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基本上是完全照搬英语中动句的特点来描述和解释。由此可见,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研究思路既无法全面地描写评价性V-起来句,也无法对评价性V-起来句的表现所出的句法语义关系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从句法研究的角度看,评价性V-起来句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句法格式多样化;(2)论元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复杂化。这两个特点是相互关联的,句法格式的多样化造成了动词和论元之间句法语义对应关系的复杂化。具体而言,评价性V-起来句不但有一词多义、动词交替、非核心论元主语占位等论元实现研究中的普遍性困惑问题,而且评价性V-起来句的论元实现有“V起N来”分裂格式、双主语非常规语序、形容词谓语论元实现等汉语专属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从论元实现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性V-起来句,以动词为核心讨论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语义对应关系。论元实现问题是句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与之相关的理论众多,几乎所有主要的句法研究理论都涉及论元实现问题。但是,正如Levin&Rappaport Hovav(2005)所指出的,完整的、有价值的论元实现理论不仅要有描写性和解释性,更要有操作性。本文以评价性V-起来句为研究对象,以“论元实现”为落点研究句子表现出的句法语义关系,所以,必须明确地说明论元是如何获得句法实现的。这样,可操作性是本文研究问题对理论基础的必须要求。正因如此,本文采用了题元系统理论来阐释评价性-V起来句的论元实现问题。题元系统理论属于生成语法学派,它是Reinhart(2000,2002)在最简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的特征驱动句法分析模型。题元系统理论坚持句法研究的模块观思想,强调论元实现是概念系统和运算系统(句法系统)分工合作的结果;坚持词汇主义的研究路径,强调动词语义的句法投射构建(生成)句法结构;坚持词库的重要性,强调运算系统不是生成的唯一来源,词库也可以进行运算操作。Reinhart(2000,2002)指出,题元系统不仅是概念系统的中央系统,更是概念系统和运算系统的接口,它不但负责概念词条的存储和输出,而且也生成句法结构的“毛坯”(指前句法运算阶段生成的论元结构)。受Dowty(1991)原型角色特征蕴含分析的影响,题元系统理论没有使用传统的题元角色,而是采用题元特征丛的方法来描写和定义动词的语义特征、解释动词的语义关系。更重要的是,题元系统理论提供了具体的题元操作(也称词汇操作)程序和合并指导原则,使得动词题元和论元的合并工作在题元系统中得以完成,并生成基本的论元结构。这样,题元系统就分解了句法运算系统的工作负担。对于句法运算系统而言,从题元系统中输出的“毛坯”论元结构只需要用EPP核查、移位、一致(这个操作对汉语句子的构建用途有限)等基本操作就可以最终生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这种简洁的、可操作的推导程序既符合最简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本文解读动词论元实现过程的具体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优势,本文采用题元系统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语义关系,解释评价性V-起来句的论元实现特点。可操作性是题元系统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但是该理论本身并未对题元可操作的可行性问题作出明确的、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鉴于此,本文基于UML的一般规范,提出了类图模式的事件转换模型,用来解释和说明题元可操作的可行性。动词是构建句法语义关系的关键,不同类别的动词会有不同的句法表征。决定动词类别的是动词的语义特征,确切地说是事件类型决定了动词的语义特征。事件的可变化性,造成了动词语义的动态变化;动态的动词语义会导致动词转类,进而表现为动词论元实现的灵活性。本研究认为,及物性、致使性、非作格性、作格性都是动词的语义特征,它们与不同的事件类型关联在一起。事件类型之间不是孤立的、离散的关系,它们的内部关联性是事件类型可改变的决定因素,当然也是动词转类的根本原因。根据事件转换模型,及物性事件和非作格事件之间表示的是整体和部分的聚合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为动词提供了及物性-非作格性以及非作格性-及物性转换的可能;及物性事件、致使事件、作格事件之间是表示父类和子类的继承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为动词的及物性(致使性)-作格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