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隐性语言政策
汉语国际教育
越南
摘要:
本课题既是一项隐性语言政策分析,也是一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区域研究。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人口大国,也是汉字文化圈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越南自己组织的汉语教育如火如荼,中国开设的孔子学院却仅有一家,尽管备受两国高层关注,但事实上却是举步维艰。语言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的合理研究面向,可是既有关于越南显性语言政策的研究并未能对上述“不一致”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或者完整的解释。在这背后,越南的“隐性语言政策”到底是什么?面对前途相关、命运与共、利益相融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越南汉语国际教育缘何遭遇“邻国困境”,又如何才能“借势破局”,进而推进越南与中国的互相理解和认同。基于上述核心目标,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两组核心问题:一是越南隐性语言政策有何内容?如何形成与演进?二是对越南汉语国际教育有何影响?如何因应?针对上述核心问题,本研究选择了文献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两种系统性方法。由此,构成“目标-问题-方法”的研究范式。
对“隐性语言政策”概念的重新定义,是整个研究开展的逻辑起点。在“知识与行动”的理论指引下,本研究提出,隐性语言政策是没有显性的文本作为依托,而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表征为某种知识并且依附于某种行动的语言政策。所谓“知识”,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社群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深刻、持久的集体性的观念与意识。它不仅与显性语言政策相互说明,而且与国家的非语言政策乃至社会的日常行动相互呼应,是某个特定实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指出,隐性语言政策具有构成性、互文性、发展性、双向性的特点。据此,本研究以“知识决定行动,行动生产知识”为逻辑主线,确立时间、空间两个范畴,选取民族历史文化、国家政策方针、语言景观、语言情感四个视角搭建解释分析框架,力图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与事实语言材料的运用,做到“历史考察”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旨在揭示影响越南语言选择的“知识”,研判其对越南汉语国际教育的可能影响,为日后中方的行动给出方案。
具体而言,在民族历史文化视角下,通过对古代越南各个历史时期封建意识形态与文字政策进行历史性考察及互文性分析,探讨越南隐性语言政策的孕育、产生、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针视角下,通过对现代越南各个发展阶段国家政策方针与国家语言选择进行历时性梳理及互文性分析,探讨越南隐性语言政策的巩固;在语言景观视角下,通过对当代越南汉语景观的地理分布与社会功能进行调查研究,在公共空间中追问越南隐性语言政策的变化与可能;在语言情感视角下,通过对当代越南青少年关于英语、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情感进行实验研究,在情感空间中继续追问越南隐性语言政策的变化与可能。
研究认为,隐性语言政策不单是以政治进程为中心的历史构造,也不仅是纯粹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信仰,而是一种文化结构和事实上存在的语言政策。越南隐性语言政策剥离于古代越南“自民族中心主义”与“利益中心主义”的深层动机,生长于现代越南争取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以及建设与发展的革命史、革新史中,经由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承传,形成了“语言民族意识”与“语言实用主义”两大中心内容。越南隐性语言政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信仰或只是一种政治行动,而是一种与越南民族历史文化变迁密切相关的复杂深刻的文化现象,根植于越南人深层观念与意识的心理建构,因而对越南隐性语言政策本质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其“文化根源”的探求之上。越南隐性语言政策历经孕育、产生、发展、巩固、变化的演进,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衍变的,语言民族意识与语言实用主义之间互为矛盾的张力是冷静思考过去、准确把握现在、科学探求未来越南隐性语言政策变化与可能的基础性逻辑。
研究发现,固有的认知性框架对越南汉语国际教育具有消极影响,即“汉字/汉语=中国”、“英语=地区=世界”和“汉语/华语=外国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与之相应,构建新的解释性框架是促进越南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即积极构建一种新的“汉语=地区=世界”的解释性框架,一方面通过重新定义汉语,倡导汉语概念的多元性认识,另一方面通过重新塑造汉语,推动汉语形象的实用性认识。以此,展开“汉语”认识的“再框架化”行动,对冲和消解固有的三种认知性框架的负面效应,推动越南汉语知识的再生产。
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类完成社会交际,语言研究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越南汉语国际教育是中越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隐性语言政策这个全新维度出发,能够为认识和解决越南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从而获得一个更加完整的解释,对推进越南与中国的互相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