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N+V偏正复合词
语义特点
词性
自指
转指
摘要:
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筛选出了636个N+V偏正复合词,以此为研究对象,对这类复合词的语义特征以及词性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第一章解释了选题缘由,梳理了前人对N+V偏正复合词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N+V偏正复合词是由N+V定中复合词与N+V状中复合词共同构成的,但现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N+V整体研究,或N+V状中复合动词的研究,未对N+V定中复合词以及名词性N+V状中复合词的形成进行较为系统的解释。因此,N+V偏正复合词还有探讨的空间。第二章对N+V偏正复合词进行判定。首先,根据构词法和N语义关系,基本区分了N+V偏正复合词与主谓复合词。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词语,我们以它们成词之初的句法语义结构为标准,结合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对比和区分。其次,根据N+V偏正复合词的词性,先将动词性N+V状中复合词与N+V定中复合词区分开来。然后,结合古代汉语语料区分N+V定中复合词和名词性的N+V状中复合词。N+V定中复合词古代汉语出现的较少,多与现代汉语新生事物有关,而N+V状中复合词是古代汉语句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有一些名词性复合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后,根据N与V的性质进一步判断这两类复合词。N+V定中复合词N主要表示V关涉的范围/领域,其中V的指称性较强,可以与形式动词“进行”一起使用,如“史评、药检、诗抄”等,而且这类复合词中的N并不是受事,它们也不可能判定为状中复合词。名词性N+V状中复合词中的N多为V的方式(包括材料、工具),V仍具有陈述功能,是N与V先构成动词性结构,再转指相关的事物,如“柳编、木刻、面塑、前驱”等。第三章分析了N+V定中复合词语素构成的特点以及词性问题。N+V定中复合词的N具有[+抽象性][-生命度]的特征,因为这类复合词中的N主要是其区别作用,需要选择一些能够具有类别指称义的名语素来对这些现象进行修饰和限定,若N的生命度较高,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易识别为主谓结构,因此N+V定中复合词中的N生命度相对较低。N+V定中复合词的V自身带有较强的陈述性,但是入词后,指称性更加显著。它们主要通过自指、转指、与其他语素并合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指称性。V的指称性也是N+V定中复合词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实,这类复合词并不是一种离心结构,究其深层的语义结构来看,它们是N+N定中复合词。第四章考察了N+V状中复合词的语义特点以及词性方面的问题。状中复合词中的N具有[+具体性][-生命度]的特征,V具有[+及物性][+陈述性]的特征。但是V构成的复合词出现了[-及物性]的特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复合词自身语义完整以及复合词想要凸显的内容有关。另外,N+V状中复合词具有较强的陈述功能,V是以它固有的属性参与构词,即使是名词性的N+V状中复合词也是如此,如“柳编、木刻、石雕”等。本文认为,名词性N+V状中复合词的形成与V的陈述性有关。V自身的时间性是不确定的,当我们用N来限制它的时候,它会有一个用这种方式完成的终点,带来一定的后果或状态,这便为转指名词提供了语义基础,而句法结构中论元位置的空缺则是将这种潜在的指称性变为现实性的动因,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名词性N+V状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