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同伴辅导
教学效能感
汉语教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摘要: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上汉语学习的热情也不断攀升,相应地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对于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下简称汉硕)的培养问题,近年来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教学实践环节,对教学见习环节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此阶段汉硕教学效能感实际情况的研究也相对不足。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着眼于汉硕的教学见习环节,并针对教学见习常用的形式——“同伴辅导”进行研究,调查汉硕在此类教学见习中教学效能感的整体情况、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调查结果为汉硕的培养提出建议。本文共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梳理了“同伴辅导”及“教学效能感”在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沿革,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四章为访谈结果分析,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得出研究相关的结论;第五章为总结与建议,进一步说明了“同伴辅导”设置的必要性,以及提升汉硕在“同伴辅导”中的教学效能感的建议,并总结了本文的不足。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可知,在“同伴辅导”项目中,汉硕总体教学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语言教学维度的效能感最佳,但能力认同维度仍有提升空间;从分项来看,汉硕在课堂秩序、亲和力、成就感方面效能感较高,而完成度、幽默感和负担感上结果较差。总之,此类见习形式具有设置意义,且16-30课时的时长可纳入考虑。本文认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汉硕和“同伴辅导”项目主办方共同努力。对汉硕而言,首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从而能够建构起比较清楚的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体系;其次,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尤其是性格和心理层面;最后,加强总结反思和变通能力,及时查漏补缺。对项目方而言,第一,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第二,设置合理的辅导时长,充分发挥“同伴辅导”的作用;第三,给予教学相关要素之外更大力度的支持,以保证“同伴辅导”过程中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