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X是”
应答语
话语功能
比较
摘要:
应答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言语行为,应答语“X是”是在进行应答时所采取的具体语言形式。以往关于应答语“X是”的探讨,往往集中于对单个“X是”的具体分析,缺乏对整个“X是”进行整合性的系统考察。为进一步完善应答语的研究系统,本文在话语分析理论和语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语料描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语言学方法,以“X副词+是”结构中的“就是/也是/真是”和“X代词+是”结构中的“那是”以及特殊结构“可不是”为代表,对“X是”类应答语进行系统性考察。本论文共有六部分,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应答语“X是”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归纳、评价了前人对应答语和“X是”的相关研究情况;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主要对应答语“X是”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应答语“X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通过对现代汉语常用应答语的总结发现,在“X是”类应答语中,“X”多为副词,且都具有[+主观性],“是”是具有应答功能的功能词。应答语“X是”的结构和功能往往会受到参与者数量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对应答语“X是”的话语功能做出具体分析。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应答语“就是/也是/真是/那是/可不是”都可以对引发语话语内容进行肯定性应对,确认功能和认同功能是应答语“X是”的核心功能。应答语“X是”在对引发语话语表示认同时,又因为应答者主观情绪的不同,可以具体分为一般表态、积极表态、消极表态三个方面。五个应答语“X是”都可以进行一般表态,应答语“就是/那是/可不是”可以用于积极表态,应答语“就是/也是/真是”可以用于消极表态。在衔接功能上,应答语“X是”既可以衔接两个相同的话题,前后话语可以构成复现、递进、因果、解说、转折等语义关系,也可以衔接两个不同的话题,应答语“X是”充当转换话题的标志。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应答语“X是”的话语功能共性和差异做出总结。在共性上,应答语“X是”具有一致的话语立场、在对确定的事实进行表态时可以互换,并都在话语交际中发展出一定的话语功能且都具有衔接功能。在差异上,应答语“X是”在询问、告知、评价、请求四个不同序列位置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并因为交际目的不同导致了认同强度的不同,依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应答语“X是”的认同强度(从强到弱)可以表示为:“就是”>“真是2”>“那是”≧“可不是”>“也是”。同时,应答语“X是”在衔接功能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能够表现出应答者不同的主观情绪。第五部分主要探究应答语“X是”话语功能的差异动因。应答语“X是”话语功能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认为应答语“X是”的词汇化、语法化情况、核心语义以及话语立场的具体表达是造成应答语“X是”差异的主要因素。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