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硕士培养
非通用语种专业
本土化
摘要: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布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作为经济文化载体的语言,其教学模式也随之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对汉语教育的总目标、总方向和具体对象做出了更全面的界定。时代的发展赋予国际中文教育全新的任务,如何站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汉语学习的需求是新时代对汉语教学提出的重要命题。此外,时代的发展对汉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汉语教学,汉语教师还需要掌握依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符合当地国情和习惯的汉语教学大纲、搭建“本土化”汉语教学平台的能力。因此,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对懂得当地语言、文化政策的“本土化”汉语人才的呼声愈发高涨;培养单位如何改善本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所需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这一议题值得关注。和综合高校相比,外语高校在教学资源和生源上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是“本土化”“多元化”“复合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坚实力量。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四所外语类院校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培养情况,力图发现高校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为此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发现,当今外语高校的汉硕培养在语言教学、实习资源、合作孔院等方面比一般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这是语言高校“本土化”培养的优势所在,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培养情况普遍还存在意见,主要集中于实践课太少、没有机会发挥本科优势、就业不理想等方面,一部分原因归于汉硕培养方案的进步还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沉淀,另一方面也由于疫情打乱了汉硕生的实习规划,导致大部分汉硕生没办法出国实习,从而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进而间接挫伤部分同学的信心和对本专业的兴趣,影响到未来的择业方向。因而笔者提出了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要明确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从而招收更多和高校培养方向一致的学生,同时应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加强学校实践课比重,最后在就业方面,学校应时刻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育当下地位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学生提高的方向、拓宽学生职业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