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观合适性评价构式
“XP得(的)是Y”
语义
语用
摘要:
“XP得(的)是Y”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结构,其形式固定,由变项XP、常项“得(的)”“是”和可选项Y构成。语义上固定表达说话人对时空上某一对象的合适性的评价。语用上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具有评价功能。“XP得(的)是Y”在整体语义上并不是各构成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通过特征判定,可以将其认为是一个构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XP得(的)是Y”结构进行了详细考察:首先,对“XP得(的)是Y”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前人在语义研究上并不完善,语用研究、构式发展动因与机制考察缺失,由此确立研究内容。其次,运用构式理论判定“XP得(的)是Y”是由变项XP、常项“得(的)”“是”和可选项Y组成的构式,接着分析各构件的特征:X可为小句、名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也可以直接省略X;P可为动词,小部分名词与形容词也可进入;“的”与“得”为混用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构式内部以“得(的)”为分界线可以有定中结构与隐含中心语的中补结构两种情况;“是”为形容词,表合适义,该义是由形容词“是”的“对,正确义”引申而来,前面可有否定副词“不”构成该构式的否定分式;可选项“Y”进入的词语主要是表时空的名词“时候”和“地方”。在语义考察中,构式“XP得(的)是Y”表达说话人对所指对象在时空上的合适性做出的主观性评价,在语义上具有主观评价与客观陈述相结合、构式内可选项P语义受压迫、构式内同部位成分语义中和的特点。在语用考察上,构式“XP得(的)是Y”具有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进行评价、元语增量、进行强调的话语功能。同时,通过对其语境和会话两方面适切度的考察,展现其在运用过程中能够“说好话”提升交际效果。最后,从历时的角度考察“XP得(的)是Y”构式的构式化过程及形成动因和机制。该构式主要脱胎于“XV非Y”,这一雏形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其形成动因主要受到焦点居尾原则、语言经济性原则影响,形容词“是”的出现为构式评价义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使用频率高也是其逐渐构式化的重要原因。其形成机制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与类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