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日大学生
跨文化敏感性
对比研究
跨文化敏感性量表(ISS)
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
跨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助于化解冲突,构建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汉语学习,推动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然而,现有研究对中日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对比调查仍有待补充,评估工具未经本土化调适。基于此,本研究以150名中国大学生以及71名日本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依据东亚大学生特征予以调适的跨文化敏感性量表(ISS)为框架,调查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各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来自日本的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教学层面的建议和意见。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整体高于日本,并且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度和交际移情度五个子维度均高于日本大学生;此外,在五个维度中,两国大学生在交际信心维度表现最弱;(2)两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与五个维度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交际参与度和交际愉悦度对跨文化敏感性的影响较大,而交际移情度对跨文化敏感性的影响较小;(3)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性别、性格、二语水平、跨文化接触中的国外信息接触和外国朋友因素对两国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学历、出国经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外信息接触影响程度最强。
为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有针对性地从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留学生个体)以及教育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提升来华日本留学生跨文化敏感性的建议和策略。
教育者(教师)层面: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确保其时效性;均衡不同文化内容,隐性导入;丰富教学活动,调动留学生积极性;增加鼓励性教学用语;重视教学环境建设。受教育者(留学生个体)层面:留学生要批判性地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原始信息,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跳出交际舒适圈,积极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环境层面:国家要推动对外汉语教材的“国别化”,编制专门对日汉语教材;推动国际人才交流,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国门。而从学校(学院)角度,则要丰富课程设置,组织跨文化活动,加强学院间交流,同时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交流场所。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来华日本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建议和意见,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