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相当”
“比较”
语法化
语义范畴
摘要:
本文立足于对真实语料的观察,在语法化理论指导下,对“相当”、“比较”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描写和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寻找两者语法化过程中的共性,并解释具体路径差异的原因,最后从语义范畴的角度揭示从比较到程度的变化在认知上的必然性。
论文首先分析了“相当”的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相当”兼有动词、形容词、副词三种词性,其语法化方向为“动词→形容词→副词”,最终完成于民国时期。具体来说“相当”经历了“短语词汇化”,“词义进一步虚化”两个阶段。整个过程是在韵律、语义转移、句法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论文其次分析了“比较”的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兼有动词、介词、副词三种词性,其语法化方向为“动词→介词→副词”,最终完成于民国时期。产生之初,“比较”是并列结构,在双音化的作用下,逐渐凝固为同义复合词。它的虚化主要是句法结构变化造成的,而结构的变化又是由“比较”本身的“非终结性”特征决定的。
论文最后对“相当”、“比较”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第一,从构词语素的本义、频率及虚化机制等角度分析了“相当”、“比较”语法化过程中的共性。此外,伴随着语法化进程,“相当”、“比较”的主观性也逐渐提升。第二,从两者概念义的差别出发,解释了虚化的具体路线不同的原因:“相当”包含两个要素,分别为比较动作和比较结果;“比较”只包含一个要素,比较动作。因此,与“相当”相比,“比较”不具备语义上的优势,从而导致两者走上不同的虚化路线。第三,探讨了在语义上从比较到程度变化的认知理据。整个过程是语义范畴的转移过程,即由“比较范畴”到“程度范畴”,连接这两个相关范畴的是“量”的因素。这种语义转移方向是由人类的认知基本共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