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气副词
“难道”
语法化
情态分析
摘要:
本研究深入研讨了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难道”的情态分析及其语法化过程。作为一个高频使用的语气副词,“难道”在反问句和揣测疑问句中担任重要角色。尽管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难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但对其情态功能的探讨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历时和共时分析,揭示“难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情态表达,以及语法化过程和动因。本研究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难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是什么?
(2)“难道”的情态特征是什么?
(3)“难道”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动因是什么?
本文借助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难道”的语法化的动因进行了探究,分析了“难道”的句法和语用特征,并且从情态的角度分析了“难道”所表达的情态,还有“难道”的语法化机制和动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从语义方面来看,“难道”并不都是用在反问句中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它还可以用在揣测疑问句中用来加强揣测语气。在句法结构方面,“难道”一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句,另一类是复杂句。前一类句子大多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是反问句还是揣测问句,而后一类句子由于有分句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分句提供的语义背景来判断句子类别。语用方面,根据以往学者对语气副词语用功能的研究,推导出“难道”的语用功能有改变疑问性质、预设功能、突出焦点和使口语表达更加多样化。
其次,“难道”在可以单独使用作为一个语气副词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情态,也可以与“吗”、“么”、“不成”等其他情态语气词搭配使用。在反问句或揣测疑问句中,“难道”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性的判断,反映出说话人的怀疑或确定的态度,所以传达了说话人的认识情态。其中,表示反问的“难道”的情态量值要高于表示揣测的“难道”。
最后,“难道”最开始由“难”和“道”两个字组成的动词短语,从汉代到唐代一直都是“难以言说”的意思。到了宋代,其含义变为“说不定”,用法类似于副词。从元代到明代,“难道”演变为副词,由于使用频率不断上升,最终变成了一个情态动词。由此可见,高使用频率是“难道”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语境的影响和主观性的增强也是“难道”语法化的动因。
在情态理论和语法化的指导下,本文对“难道”一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词的语法化过程和动因,探讨了它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分析了“难道”的情态和情态量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空白,还能够对汉语的其他语气副词的演变提供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