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
前列腺电切除术
临床疗效
性功能障碍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年龄段、不同体积BPH患者采用两种前列腺手术进行治疗,评价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良性BPH患者性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为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及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间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0例良性BP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组(简称电切术组)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简称剜除术组),每组90例。电切术组,按年龄分A、B组;按前列腺体积分为C、D、E组。剜除术组,按年龄分a、b组;按前列腺体积分为c、d、e组。(A、a)组50-69岁之间,(B、b)组70-89岁之间;(C、c)组前列腺体积(PV)<40 ml,(D、d)组PV 40-80 ml,(E、e)组PV>80 ml。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逆行射精、勃起次数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应用勃起功能国际指数(IIEF-5)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手术前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问卷评分,观察两种前列腺手术对不同年龄、不同体积良性BPH症患者性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患者术中的包膜穿孔、术中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手术用时等各项情况均优于前列腺电切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患者术中的放置尿管和膀胱冲洗时间、膀胱刺激征、拔除尿管后再次置管情况等各项数据均优于前列腺电切除组,但短暂尿失禁则明显多于电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残余尿量(PVR)、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等改善方面,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明显优于前列腺电切除术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年龄段IIEF-5评分及SAS评分情况在前列腺电切除术组患者中,A、B两组在治疗后,IIEF-5评分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组患者中,a、b两组在治疗后,IIEF-5评分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年龄段,A、a组在治疗后,a组IIEF-5评分及SAS评分与A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B、b组在治疗后,b组IIEF-5评分及SAS评分与B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5.不同体积患者IIEF-5评分及SAS评分情况在前列腺电切除术组患者中,C、D、E三组在治疗后,IIEF-5评分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内剜除术组患者中,c、d、e三组在治疗后,IIEF-5评分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c、d、e三组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C、c组在治疗后,c组IIEF-5评分及SAS评分与C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D、d组在治疗后,d组IIEF-5评分及SAS评分与D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E、e组在治疗后,e组llEF-5评分及SAS评分与E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6.两组患者前列腺创面愈合时间及与IL6、IL8关系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前列腺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剜除组的愈合时间明显低于电切除组的愈合时间;在白细胞介素IL6、IL8方面,两组术前2h白细胞介素IL6、IL8无明显差异,术后24h剜除组的白细胞介素IL6、IL8无明显低于电切除术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前后年轻组有无性生活情况在电切术组患者中,A组在术后有性生活患者为32例,术后3个月较术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剜除术组患者中,a组在术后3个月,有性生活患者为33例,较术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两种前列腺微创腔内术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的疗效更佳。2.住院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良性BPH症和勃起功能障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创伤小,炎症反应小,更有利于术后创面愈合,对患者勃起功能的负面影响可能较小,对于勃起功能障碍的恢复可能有一定的作用。4.年龄较小的BPH患者可能在术后更容易出现勃起功能的恢复。5.增生体积较小的BPH患者可能在术后更容易出现勃起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