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原发恶性肿瘤
乳腺癌
生存
治疗
中医药
组织病理
摘要:
研究目的:随着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风险因素的持续影响,乳腺癌人群再次罹患癌肿的风险也在增加,目前对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风险因素和病理机制尚无明确结论。因此从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分子、基因的表达等多角度探索,有助于确定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高危因素,为加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归纳分析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的特点,有助于为MPMNs的预防提供明确方向和确定最佳随访时间。另外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长,国内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会进行长期的中医药维持治疗,而目前对MPMNs的中医病因病机尚缺乏认识。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乳腺癌发生MPMNs的风险机制,提供MPMNs的发病部位、高风险时期等信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资料与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04月至2019年06月所有的乳腺癌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筛选MPMNs的研究样本,分析其分布特征、生存状态和中医发病机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MPMNs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302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MPMNs患者210例,共227个原发性病灶,其中包括1例8原发癌患者。MPMNs的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对侧乳腺,53个(23.25%),其次是甲状腺癌,36个(15.86%),子宫卵巢附件40个(17.62%),肺30个(13.22%),消化系统(以结肠癌最为多见,共17个))。37例SMPMNs的发病年龄范围33-86,中位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58.35±13.45岁。MMPMNs中,乳腺癌为第一原发癌(First primary malignancy,F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50.41±11.95岁,与再发癌的平均间隔7.86±6.87年;乳腺癌为再发癌(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S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62岁,平均年龄为62.37±10.65岁,平均间隔6.54±5.24年。乳腺癌为F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52.30±12.74岁,平均绝经年龄50.21±3.99岁,BC发病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差异(t=1.930,P=1.054)。乳腺癌为S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62.02±10.83岁,平均绝经年龄50.38±3.24岁,乳腺癌大多发生于绝经之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05,P<0.001)。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有以下特征的乳腺癌患者,MPMNs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肥胖(BMI≥24 kg/m2,61.93%,P=0.012)、初潮年龄早(≤14,78.48%,P=0.010)、高血压病史(56%,P=0.036)、肿瘤家族史阳性(64%,P<0.001)、T分期及TMN分期早(0~I期)、非浸润性导管癌(18.7%)。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家族史阳性(OR=5.944,95%CI:3.132-11.282))、糖尿病史(OR=2.191,95%CI:1.074-4.470)、初潮年龄≤14 岁(OR=2.107,95%CI:1.198-3.707)的患者发生 MPMNs的风险增加。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BC患者相对于原位癌患者的发病风险降低(OR=0.323,95%CI:0.123-0.685),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它病理类型的BC患者发病风险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因素分析,未行化疗者相对于化疗者,发生MPMNs的风险增加(OR=3.096,95%CI:0.127-0.82)。放疗患者相对于未放疗患者风险明显增加(OR=8.077,95%CI:0.190-0.597),内分泌治疗(OR=0.337,95%CI:0.190-0.597)及靶向治疗(OR=0.416,95%CI:0.161-1.078)患者发生 MPMNs 的风险降低,但靶向治疗无明显差异(P=0.071)。MPMNs的5生存率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 83%,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 26.20(95%CI:21.40-30.43)年,平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2.29(95%CI:20.51-26.07)年,与单纯乳腺癌患者OS无明显差异。从中医学角度,气郁质(37.14%)、血瘀质(24.76%)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生MPMNs的倾向,“肝疏泄失常”是其重要病机。研究结论:乳腺癌人群中MPMNs的发病率约为6.94%,对侧乳腺癌、甲状腺、子宫卵巢、肺、结肠是其常见的发病部位。乳腺癌为FPM的MPMNs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发生于绝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