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夜尿症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摘要:
目的探究良性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夜尿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并有夜尿症患者204例,在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后,将其术前、术后3个月的夜尿症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改善情况:包括夜尿次数、最大尿量以及最大尿流率。并同时在两个时期对其进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储尿期下尿路症状评分(IPSS-S)及排尿期下尿路症状评分(IPSS-V)用以评估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并探寻影响夜尿症的因素。结果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夜尿次数明显下降,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患者OABSS评分、IPSS评分(IPSS-S与IPSS-V)均明显下降。纳入年龄、前列腺重量、血清前列腺抗原、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力作为夜尿症可能影响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龄[B=0.018,95%CI=(0.013,0.023)]、膀胱残余尿量[B=0.050,95%CI=(0.045,0.054)]与患者夜尿症状表现出单因素线性相关(P<0.05),其余纳入因素并未表现出明显单因素相关性;对以上5项纳入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回归系数=0.127,95%CI=(1.085,1.188),P=0.000]、膀胱残余尿量[回归系数=0.440,95%CI=(1.420,1.696),P=0.000]与患者夜尿表现出明显相关性(P<0.05),其余因素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P>0.05);对年龄、膀胱残余尿量做ROC曲线图,结果显示:以年龄作自变量时对应的曲线下部面积为0.704±0.025[P=0.000,95%CI为(0.655,0.754)],当其截断值选取为74.63岁时,灵敏度为77.94%,特异度为52.55%;以膀胱残余尿量作自变量时对应的曲线下部面积为0.924±0.012[P=0.000,95%CI为(0.900,0.949)],当其截断值选取为37.91 ml时,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82.86%。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在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后夜尿症状上体现出了效果;年龄、膀胱残余尿量因素与其夜尿症情况表现出了相关性,前者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特异性,因此建议中老年患者从平日饮食和生活习惯健康做起,而后者可作为其夜尿改善情况的参考评估指标,在术后针对性用药具有可行性,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