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医证型
生活饮食习惯
良性前列腺增生
摘要:
目的
探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与生活饮食习惯的相关性,完善本疾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并通过结合中医证型研究,指导治未病的具体策略,为中医认识BPH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干预措施提供更多的思路。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47例BPH患者,指导填写《生活饮食习惯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患者基本信息、慢性疾病情况、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习惯、睡眠习惯等方面。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同时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型,将上述信息整理为数据库,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探究BPH及不同中医证型下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
结果
***中医证型频次分布情况:湿热蕴结证组占比38.1%,肾气亏虚证组占比26.7%,中气下陷证组占比26.7%,气滞血瘀证组占比8.5%。
***各中医证型主次症分布情况:肾气亏虚证组中主症腰膝酸软50例、尿频45例、排尿困难19例,次症神疲乏力36例、夜尿增多36例、头昏耳鸣14例、畏寒肢冷8例、心烦6例、面色白2例、潮热盗汗2例;中气下陷证组中主症小便欲解或不出46例、小腹坠胀42例、排尿无力33例、尿失禁或遗尿4例,次症乏力57例、纳差32例、少气懒言或语声低微25例、脱肛1例;气滞血瘀证组中主症尿细如线或闭塞不通17例、小便点滴不畅13例,次症小腹胀满隐痛5例、会阴或睾丸胀痛或刺痛3例、血尿或血精1例;湿热蕴结证组中主症灼热黄赤83例、小便短涩频数5例,次症口苦粘腻或口渴不欲饮84例、大便干结或不畅69例、小便点滴不畅4例。
***不同中医证型在IPSS评分、IPSS轻重等级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肾气亏虚证组年龄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P<0.05);BPH湿热蕴结证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高于其余BPH中医证型组(P<0.05)。BMI指数每增加1单位,湿热蕴结证出现的概率增加0.209倍。
***评分相关性分析:排尿间隔是否经常小于两小时分项中,BPH气滞血瘀证组症状评分要显著高于中气下陷证组(P<0.05);间断性排尿、排尿不能等待、尿不尽感三分项中,BPH湿热蕴结证组发生频次显著高于肾气亏虚证组(P<0.05)。BPH不同中医证型在尿线变细、用力排尿、夜尿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肾气亏虚证组、中气下陷证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高于气滞血瘀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0.05)。
7.湿热蕴结证组有饮酒习惯人群显著多于肾气亏虚证组(P<0.05)。饮酒习惯每增加1单位,湿热蕴结证出现的概率增加0.190倍。
***不同中医证型在吸烟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中医证型在锻炼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中医证型在睡眠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饮食习惯相关性分析:BPH气滞血瘀证组在食用豆制品频次方面明显低于BPH其他中医证型,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豆制品频次每减少1单位,气滞血瘀证出现的概率增加1.364倍。BPH气滞血瘀证组在食用水产品频次方面低于BPH其他中医证型组,与湿热蕴结证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水产品频次每增加1单位,湿热蕴结证出现的概率增加1.289倍。BPH不同中医证型在米面主食、奶蛋类、肉类、蔬菜、水果、饮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湿热蕴结证可能是厦门地区BPH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
***增加、具有饮酒习惯,BPH患者患湿热蕴结证风险增加。排尿不能等待、间断性排尿、尿不尽感,与BPH湿热蕴结证的相关性最高。年龄增长,BPH患者患肾气亏虚证风险增加,年龄每增加一岁,肾气亏虚证出现的概率增加0.079倍。
3.增加食用豆制品频次,可降低BPH患者患气滞血瘀证风险。食用豆制品频次每减少1单位,气滞血瘀证出现的概率增加1.364倍。
***患者肾气亏虚证、中气下陷证相较于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主次症表现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