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尿路症状
八段锦
快步走运动
摘要:
目的:观察八段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下尿路症状的影响,为八段锦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推广、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于四川省中医医院男科/泌尿外科就诊的患者,同时于学校附近的社区管理中心及养老院招募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60名。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试验组予以八段锦运动3个月,对照组予以快步走运动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IPSS各亚项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Quality Of Life,QOL)、疲乏量表评分(Fatigue Scale,FS-14)的变化。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25例患者平均年龄58.32±3.13岁,最小者年龄53岁,最大者年龄66岁;对照组24例患者平均年龄57.29±3.91岁,最小者年龄51岁,最大者年龄66岁;通过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者平均病程7.88±1.27月,最长者11个月,最短者6个月:对照组患者平均病程7.96±1.97月,最长者13个月,最短者5个月;通过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平均病程进行分析,两组间患者平均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2.脱落情况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30例,3人依从性差,未达到锻炼标准,数据分析时剔除,脱落2人(中途对本研究不感兴趣要求退出试验);对照组30例,2人依从性差,未达到锻炼标准,数据分析时剔除,脱落4人(中途对研究不感兴趣退出试验);两组中途退出试验者锻炼时间均小于1/2,未纳入可评估范围,最后试验组完成25例,对照组完成24例。3.临床疗效3.1试验组予以八段锦运动,患者锻炼前最大尿流率12.92±1.68ml/s,锻炼后最大尿流率15.28±2.03ml/s,锻炼前后最大尿流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锻炼前IPSS总评分15.40±1.80分,锻炼后总评分8.32±2.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八段锦运动后IPSS各亚项评分与治疗前各亚项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锻炼前QOL评分与锻炼后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锻炼前FS-14疲乏量表评分与锻炼后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对照组予以快步走运动,患者锻炼前平均最大尿流率13.04±1.52ml/s,锻炼后14.50±1.79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锻炼前IPSS总评分15.58±1.72分,锻炼后总评分12.33±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快步走运动后IPSS-1(尿不尽感)、IPSS-2(尿频症状)、IPSS-4(尿等待)、IPSS-6(排尿是否用力)、IPSS-7(夜尿次数)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锻炼前QOL评分与锻炼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锻炼前FS-14评分与锻炼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锻炼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锻炼前后最大尿流率增长值与对照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方面存在差异,且试验组(八段锦)优于对照组(快步走);锻炼后试验组IPSS总评分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前后试验组IPSS总评分差值与对照组IPSS总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降低IPSS总评分方面存在差异,且试验组(八段锦)优于对照组(快步走);两组间治疗后数据比较,经数据分析后,在IPSS-1(尿不尽感)、IPSS-2(尿频症状)、IPSS-3(间断性排尿)、IPSS-4(排尿等待)、IPSS-6(排尿是否用力)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项,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IPSS评分表各亚项评分上进行变化值数据比较,在IPSS-1(尿不尽感)、IPSS-2(尿频症状)、IPSS-3(间断性排尿)、IPSS-4(尿等待)、IPSS-6(排尿是否用力)亚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项,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