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微生物群
发病机制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唾液
摘要:
目的:通过检查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唾液中的微生物,筛选出特征性的菌群,同时研究菌群失衡与BPH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下尿路症状(LUTS)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BPH患者50例作为BPH组,同时将50例无LUTS症状且影像学未提示有BPH的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了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其唾液样本2.5ml保存在无RNA的无菌容器内。BPH组和对照组唾液样本通过16S rRNA V3-V4区域靶向扩增和PCR纯化后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唾液微生态菌群特征。利用α多样性、PCoA、LEfSe等分析方法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BPH组差异性菌群与PS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BPH组平均年龄68.8±6.4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5.32±11.66岁。两组在体重指数、吸烟、饮酒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BPH组与对照组在唾液微生物菌群方面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BPH 组 Campilobacterota,Desulfobacterota,Fusobacteriota,Patescibacteria,Spirochaetota and Synergistota细菌比例增加(FDR均<0.05),但是Actinobacteriota和Cyanobacteria细菌比例减少(FDR均<0.05)。在属水平上,比较两组总丰度1%以上的细菌属可以发现,相比于对照组,BPH组有12个细菌属比例增加,包括 Campylobacter,Candidatus-Saccharimonas,Capnocytophaga,Clostridia-UCG-014,Filifactor,Leptotrichia,Megasphaera,Oribacterium,Selenomonas,Treponema,Veillonella and f-Saccharimonadaceae,g-TM7(Sccharimonadaceae科的一个属)(FDR均<0.05)。在BPH组内有4个细菌属在减少,如 Actinomyces,Lachnoanaerobaculum,Rothia,o-Lactobacillales,f-P5D1-392(Lactobacillales目中的一个属)。通过线性判别分析识别两组在不同层次上的细菌谱的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Spirochaetota、Fusobacteriota和Patescibacteria被认为是鉴定BPH的生物标志物(LDA≥2,P<0.05),在属水平上,Capnocytophaga,Leptotrichia,Selenomonas,Treponema,Veillonella 被认为是BPH的生物标志物(LDA≥2,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菌群的存在影响BPH组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如BPH患者中Campylobacter的增加与血清fPSA呈正相关(r=0.399,P=0.009)。然而,BPH患者中Oribacterium含量的增加与fPSA/tPSA的比值呈负相关(r=-0.337,P=0.029)。结论:BPH患者的唾液微菌群存在失调,表现为Clostridia-UCG-014,Oribacterium,Filifactor 等有害菌群增多,o-Lactobacillales,f-P5D1-392 等有益菌的减少。BPH患者的菌群失调会影响PSA表达水平,这提示可能存在唾液-前列腺轴,有待进一步研究。唾液微生物群中存在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差异性菌群的检测有助于我们对BPH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的深入理解,而且唾液样本作为非侵入性检查,便于临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