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综合治疗
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
摘要: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诊断月龄中位数20.1个月。均为初次接受治疗者。肿瘤局限于眼内者依据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分为A~E期以及眼外期、远处转移期。中位随访时间37.4个月。记录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及眼部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7例203只眼中,眼内期137例180只眼,其中A~E期分别为6、14、10、98、52只眼;眼外期12例12只眼;远处转移期8例11只眼。全身转移死亡8例;生存149例(94.9%,149/157)。眼球摘除48只眼,其中初始治疗眼球摘除34只眼,经保眼治疗后眼球摘除14只眼;未行眼球摘除155只眼(76.4%,155/203)。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155/169)。双眼患者取分期更严重眼进行统计分析,初始保眼治疗120例120只眼,其中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IVC)、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分别为36、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分别为7(19.4%,7/36)、7(8.3%,7/84)只眼;接受二次治疗分别为33(91.7%,33/36)、33(39.3%,33/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7,P=0.154);接受二次治疗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37,P<0.001)。初始治疗后瘤体消退并稳定54只眼(45.0%,54/120);因治疗反应差、肿瘤复发等原因接受二次治疗66只眼(55.0%,66/120)。行二次治疗的66只眼中,眼球摘除、IAC、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IVitC)、IAC联合IVitC、单纯局部治疗分别为6、18、12、13、17只眼;IAC、IVitC、IAC联合IVitC治疗眼中眼球摘除分别为5(27.8%,5/18)、1(9.3%,1/12)、2(15.4%,2/13)只眼,三者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1,P=0.368)。末次随访有视力记录者148只眼(72.9%,148/203)。其中,无光感、光感~数指、20/400、≥20/200者分别为41、53、16、38只眼。203只眼中,行IAC治疗121只眼,治疗后出现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严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别为2、4、1只眼;行IVitC治疗60只眼,治疗后出现玻璃体积血、黄斑出血性坏死各1只眼。结论本组RB患儿经综合治疗后总体生存率为94.9%;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RB综合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